心灵成长日记——学会适可而止让人生及时止损

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两名教授曾做过一个研究,Philippe Verduyn和Saskia Lavrijsen根据233位学生样本,得出悲伤、喜悦等27个情绪的持续时长,并得出结论,情绪持续时间长短与该事件对个体而言是否重要有关。

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具备普适意义,需要专业领域的学者、专家来证实,但对练习掌控自己情绪的人来说,两个信息很重要:情绪有时效,并且和对自己来说是否重要有关。


在意识到这两点前,我的自我情绪管理,简直溃不成军。

和朋友在甜品店闲坐,面对喋喋不休的推销人员,耗尽了最后一点好脾气,等对方离开后,很自然地跟一起经历这件事的朋友抱怨,再好吃的榴莲班戟也没能把话题转开。朋友找个机会打断我,说:“他来了不到2分钟,已经走了10多分钟,但依然能影响你的生活。”

本来那是我和朋友的下午茶,我们在一家网红甜品店,吃着价格比外面贵一倍的榴莲班戟。原本的计划是打卡拍照、闲聊人生,但因为一个出现不到2分钟的人,朋友听我抱怨了十多分钟;如果没有被她及时打断,按那个时候的状态,我能重复说很久。

当意识到情绪有时效,并且与对我来说是否重要有关时,那些类似于如我生命中路人甲般存在的人和事,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影响我的生活。与其费尽心思成为别人生命中戏份不足的配角,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当好自己人生的主角。


这个意识是让情绪适可而止最好的开始,对我们来说,生活中有太多重要的事发生,失恋、失业、失败、亲人逝去……如何让这些事带来的情绪,对自己的生活影响降到最低,对我来说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很多次的辞职中,因亲人去世的悲痛情绪影响有两次;去一个新的公司,管理者对员工处理家事的态度,足以影响我是否能在这家公司工作,并因为交接工作的女孩儿受困于公司制度,没赶上看望病重的奶奶,放弃了那份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


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的事情总有排位,工作并非不重要,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工作远没有家人重要,而像我这样过于偏执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当情绪失效时,回看那些与自己失之交臂、还不错的发展机会,虽然不会后悔,但难免会觉得可惜。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会剥离情绪,是个不错的方法。

一次朋友失恋,结束了那段在我看来是如童话般的恋爱关系。令我惊讶的是,她可以大晚上找我聊天、倾诉,看起来痛不欲生,也能白天正常工作、云淡风轻,甚至同事都看不出她失恋。

“失恋是私人的事,同事没有义务和我一起承担这件事。”在她看来,恋爱和工作是两件重要又不能互相干扰的事,把生活和工作严格地划分了两个部分。所以她在工作的时间工作,工作之外不管多晚,都会给自己安排时间,疗愈失恋带来的负面影响。

她处理问题的态度有点像《甄嬛传》里的眉庄,把个人发展和感情分得极清。眉庄对皇帝心灰意冷,但知道自己不能出宫,还得继续宫斗,就去孝敬太后;朋友清楚一段刚刚结束的恋情,已没有机会挽回,那就让这件事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到最小。


当学会区分每一种情绪后,把“不重要”的归零,“重要”的适当地“分段”,会得到一个相对轻松的生活状态。

当被可能只在自己生命中,仅出现一次的人质疑时,告诉自己,这些话可能对我有用,但这个人不重要,不值得生气,谈话越早结束对自己的影响就越小。

当处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不再像从前一样,一直忍到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而是会每隔一个周期给自己不同时长的发泄、调整的时间,可以吐槽、大喊、哭、暴饮暴食、运动、冥想……然后发现继续也没那么难。


当每一件在别人看来是不太好的事发生时,特别是那些没能力扭转局面的事,都会立刻告诉自己:发生这样的事,已经够糟了,但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不如想想自己能做什么。

当家人认为我假装不在乎大龄单身,甚至强词夺理、有意逃避、强颜欢笑时,他们不知道,我一直告诉自己:事情已经发生了,生活还得继续,不能因为这件事把后面的人生过得狼狈。

当朋友认为我丢掉工作,应该伤心难过一段时间时,他们不知道,在得知失业的那一刻,我就告诉自己:这份工作虽然很重要,并且也倾尽所有努力过,但已经停止了,过好以后的生活比忙着伤心更重要。


很喜欢一句话:除了生死,全是擦伤。佛系不是不在乎每件事,而是在努力付出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也能立刻认清并接受所发生的事,并把这些事带来的情绪处理好,让人生及时止损。


不管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更好的处理相应的情绪,同样重要。用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归零,让坏的不影响未来,让好的不迷惑现在。

(本文原创,如非授权,请勿转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