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新解:第五章大道不仁

前言:道法自然,無中生有。陰陽相生,天地相交,善惡相成。陽極必返陰,晦極而生明;天高則地長,地寬亦天闊;揚善猶助惡,惡滿則善生。故,大道不仁,天地不仁,聖人不仁,自然之道!

道,法性自然。

天地萬物從無中生。無,其性本空(無善惡之性),其狀無形(無身相體型)。

無中生有,陰和陽一同而生(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天和地不可分割(天地一體,同增同減),善和惡互相映襯(善惡相存,互相襯托)。

陽極之時必會返回陰極,陰晦至極必生光明;天若增高地隨之長長,地若寬廣天也就寬闊;揚善的行爲必定揭露邪惡的現象(揚善勢必會觸發邪惡),當世間邪惡達到極點世人的善念就會點燃(當世間滿是邪惡令世人無法忍受之時,揚善的行爲就會興起)。

因此,大道沒有善惡之分,天地沒有仁慈之念,聖人不做揚善之舉,一切本當順其自然!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新解:

第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混沌初開,天地初創,自然本無仁愛,萬物卻能泛生;原始社會,人智未成,社會本無文明,生命繁衍不息。

科學時代,科技發達,科技改造地球,物種瀕臨滅絕;現代社會,文明鼎盛,文明傳揚仁愛,人性極度敗壞。

第二句:“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人類智力本是自然賦予的,若人敬畏自然,虛心求學於自然並順應自然規律。那麼,人的智慧就接近了道,能創造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價值。若人狂妄自主,不順應自然規律,貪圖私心私慾,必會遠離道。那麼,人類一定會因爲自作聰明(比如,無視自然規律,運用科學滿足人類私慾)而遭受嚴重的懲罰。

第三句:“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無止境的追求只會帶來無窮盡的麻煩,無尺度的規矩只會造成無限度的混亂。

人類越是癡迷無止境的科學探索,人類社會就會出現無窮盡的麻煩(科學不僅創造價值,也不會帶來危害);國家越是無尺度的規矩百姓,社會秩序就會陷入無限度的混亂(規矩不僅是起到約束的作用,還會導致混亂的行爲)。

因此,停止慾望的步伐,滿足已有的現在,使內心虛靜,順應自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