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通過學習,積累賺錢能力的? 1 webscraper 精進 2 數據淘金** 3 多元思維 4 刻意練習賺錢

我最早接觸到知識星球,是在 Fenng 老師的公衆號,當時還叫「小密圈」。

Fenng 老師建了一個免費圈子,我加進去,發現不會太用,不知道點哪裏,不知道看什麼,就退出去了。(現在回想,是因爲我缺乏主動研究的精神,對新事物有恐懼感,所以沒有主動嘗試)

後來,又看到 Fenng 老師推薦,我又加進去,試了一段時間,還是不會用,又退出。

再後來,有朋友推薦給我一篇文章,就是亦仁的《通過Google挖掘細分市場的一個案例

當時看到這篇文章,直拍大腿,臥槽,真牛逼啊。

又過了 10 天,這個公衆號發佈了一篇新文章《如何找到1000個小思路?》,裏面建立了一個付費星球,主要分享賺錢案例和思路

圈子定價 365 元一年,每滿 100 人,入圈費漲 100 元。

我看到這個,心裏很矛盾。

一方面,我很像看那些賺錢案例,想從中學到賺錢方法。另一方面,我又不捨得花 365 塊錢

糾結了大概 1 分鐘,我又看到 「每滿100人,入圈費漲100元」,心想,再晚就要多掏 100 塊錢了。

於是,心一狠,牙一咬,付了 365 元,加入了「生財有術」星球。

按下付款按鈕的那一刻,我心想,完了,我衝動消費了。

當時還沒有「三天無理由退款」這個機制,所以我也不能要回那 365 元錢。

沒辦法,只好硬着頭皮,開始在生財有術四處尋覓,希望可以找到讓我一夜暴富的機會。

**

現實總是殘酷的。生財有術的案例,我幾乎完全看不懂

雖然我是程序員,但即便是那些技術方面的案例,我也摸不着頭腦。什麼 SEO、MVP、增長黑客,都看不懂。

想快速學會,但成效甚微。

於是,焦慮,強烈的焦慮。

後來,我索性不看生財有術了。

不好的好處是,不焦慮了。

但我心裏總感覺有個東西空着,畢竟,掏了 365 塊錢。

後來,我又輾轉去其他地方,比如得到,聽一些不那麼讓人焦慮的知識。比如,李笑來老師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在裏面,我更新了一些觀念,比如——

  • 注意力 > 時間 > 金錢。

  • 成長是最好的投資

  • 付費就是撿便宜

  • 一切都是積累

經過一番學習,我心態變得不是那麼急躁了。

我覺得,生財有術裏的東西,好像可以繼續看看了。反正花了 365 塊錢,不學就浪費了。

於是,我又返回生財有術星球,開始學習那些看不懂的案例。

從不懂的名詞開始,然後思考,搜索,研究,練習、嘗試。

慢慢的,裏面的信息,變得不那麼「面目可憎」了,反而多了一絲「希望」。

後來,我從生財有術星球,發現一個思路,自己嘗試做了一個課程,就是第 1 版的《不用寫代碼的爬蟲課》。

和這個課程對應的,我建了自己的第一個免費星球。

後來,這個星球改過多次名字,其實也代表着我的成長

1 webscraper 精進

顧名思義,是講 webscraper 抓取數據的。

我最早做這個星球,是因爲我做了一個《不用寫代碼的爬蟲課》,這個星球是爲了給課程用戶答疑,相互交流。

我當時對產品、營銷完全不懂,所以取名就是乾巴巴,按照功能來取

而且,最早這個星球是免費的,後來因爲易靈微課和知識星球打通。因爲課程價格 99 元,所以星球變成付費星球,價格也是 99。

買課程,可以直接進入星球。
買星球,可以直接免費聽課。

這個階段,我還是一個剛剛從程序員認識互聯網的小白

2 數據淘金**

《不用寫代碼的爬蟲》是在生財有術得到思路開發出來的,我也長期在生財有術學習,耳濡目染,就一直想着,如何能讓課程和「賺錢」沾上邊

我發現,出了這個課程後,經常有朋友找我抓數據。

我就覺得,我可以爲用戶抓數據,提供付費服務。

因此,星球改名爲「數據淘金」,意思是,可以通過抓數據賺錢

這時,僅僅是靠提供抓數據服務賺錢。

至於如何從數據裏挖掘賺錢信息,當時只是有一個小小的感覺,但能力不足,不知道怎麼做。

最新版本的課程名字《21堂信息蒐集課,幫你從公開信息中,挖掘賺錢思路》,現在想想,其實在星球取名《數據淘金》時,就埋下了一些種子。雖然沒有發芽,但我覺得,它是在紮根。

我當時還在星球裏寫過一個宏大的構想:https://t.zsxq.com/QBEiAaA

緊接着,我把爬蟲課升級了第 2 版。

這個階段,我對技術之外的產品、營銷等,只是看的多, 一知半解,能瞎逼逼兩句,但一深入,我就抓瞎了

3 多元思維

慢慢的,我發現自己在星球的分享有了變化,

關於 webscraper 的逐漸變少了,反而是關於學習、成長、產品、營銷相關的開始多了起來。

我就想,如果還叫「數據淘金」,就和星球內容不太對應了。

但具體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

我聽過別人說「定位」,要細分,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啥定位

我的公衆號叫「多元思維Hack」,於是,就把星球改爲「多元思維」,意思就是,這個星球雜七雜八,什麼都講

和星球名一樣,我當時的知識量,也屬於多元化,**很亂,很雜,比一知半解深一點,但離真正明白,還差一些。

**這個階段,我又考慮要升級課程了。

因爲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個課程是很好的,只是我的能力限制了這個課程的發展。

於是,2019 年,我一個人住,一個人喫飯,一個人學習,一個人讀書,一個人研究,過着很枯燥的生活

也是那個階段的深入思考,讓我把以前的知識全部聯繫了起來,然後融會貫通了。

我其實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直到後來,有些大佬跟我說,明白,你這一年成長真快。

我才意識到,自己真的進步了。

以前那些一知半解的知識,竟然全部懂了。

我甚至都不知道,我啥時候懂的。

我覺得,這就是所謂的「知識複利」,當你的知識到達某個量級,你需要深入思考,把這些知識聯繫起來,他們就會產生質的變化,讓你變成另一個人。

所以我纔對「學習」這件事,有很深的理解。後來,我深入思考總結,寫下了這篇文章《硬核燒腦學習指南,幫你把學習效率提升 10 倍

那一年,課程沒有做出來。

一是能力有限,
二是完美主義。

事後,我有點慶幸課沒做出來。

因爲我的完美主義,我想把課做的完美,才驅使我去讀很多書、研究其他各種案例,深入思考各種不同場景該如何使用知識,這種高壓之下,我才把那些積累的知識,全部融會貫通,纔有了突飛猛進的時刻

我也因此積累了大量經驗,如何更高效的學習、思考、應用知識。

第 2 年,課程出來了。我鬆了一口氣。終於有時間把之前積累的東西,總結輸出一下。

這個階段,我對產品、營銷、寫作、商業等,都有了很深的理解。因爲我自己思考過、嘗試過,那些知識、能力已經變成我的了。

4 刻意練習賺錢

後來,星球名字從「多元思維」改成「刻意練習賺錢」。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他想賺錢,或者,他想學習賺錢。

這其實是對「賺錢」的概念理解錯誤。

一個人盯着賺錢,肯定賺不到錢。

實際上,賺錢分爲——

1 見識:你首先要知道哪些事情能賺錢,以及過程中需要用到哪些方法?

2 能力:你要有能力把第 1 點的想法、思路,付諸行動,然後模仿、試錯、分析、改進,最終做成一件事情。

3 賺錢:若你見識足夠,能力足夠,賺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當你的見識足夠、能力足夠,錢會來找人,而不是人去找錢。

而**見識、能力,都是需要積累的東西,不是聽一個課程、看一篇文章就能學會的。

賺錢能學會嗎?》裏寫過——

賺錢無法學會,因爲賺錢不是一件事情。

賺錢是結果,是做某件事情的結果

所以,我們不應該想「我該如何賺錢」,而應該思考:我要做什麼事情,才能讓我賺錢。

然後想,做好這件事情需要學習哪些知識,練習哪些技能?

比如:挖掘需求、開發產品,做營銷、變現、寫作、溝通等等。

做着做着,學着學着,到一定階段,我們會得到一個結果,叫「賺錢」。

所以,學習就是在積累賺錢能力。甚至可以說:學習就是賺錢。

而學習任何知識、技能,都需要大量重複練習,也就是 10000 小時定律。

這是客觀規律,有本書名叫《刻意練習》,就是專門講這個理論。

所以,我把付費星球名字改爲《刻意練習賺錢》,意思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應該刻意練習一些知識、技能,積累賺錢能力,最終達到賺錢的結果。

當然,也必須、只能通過這種方式。

因爲一切都是積累

這樣做的收益,是複利曲線——前期付出多,收益少;但後期付出越來越少,收益越來越多。

任何想要速成、找捷徑的人,只能是浪費時間、精力,最終兩手空空。

後來,我又開了一個免費星球,叫《積累賺錢能力》,同樣是輸出這方面知識。

寫着寫着,我發現,免費星球的內容,竟然完全不比付費星球差。

於是,這就倒逼我,讀更多書,做更深思考,寫更好的內容,來服務付費星球的用戶。

這個倒逼過程,讓我更好的成長

然後,免費星球的內容質量也變得更好。

於是,建立了良性循環,一個成長飛輪,開始轉起來

成長就是這樣。

一開始,你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

做着做着,慢慢就清楚了。

因爲人在成長,以前不懂的,只要不斷學習,都能搞懂

搞懂後,你現在煩惱的事情,都會消失。

不用爲未來焦慮,
做好當下的事情,
未來自會如你所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