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哇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學到一個高級的詞“情感的流動”,似乎在表達流水式的暢通感一般,不過仔細想想,這是種令人舒適的方式,你來我往舒心暢快,就好比一股涓涓細流沁人心脾。

        不過這種方式太理想,交流容易卡點的情形太多了,多了、少了、堵了、泄洪了……似乎沒有一種是令人喜歡的,有種在鼓吹某種神學的樣子,把握好這個度就是流動起來的關鍵點。反之就有話題終結的傾向,沒人喜歡被貼上這樣的標籤。

        如此看來,這似乎是一個高級技能,想要get得不斷升級,而且這個量確實不好把握,這種雙向的來往,不一定完全一一對應,量是不同的,方向是動態的,但是怕就怕沒有水源,或者水源卡點了,假如幾次不通則容易讓這條流動堵起來,就要黯然落場了。

        用另一種方式來說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你理我,我理你,就像“你拍一,我拍一”,每一次掌聲響起來都是交流的反饋,且不說拍得響不響、爽不爽,能拍掌能聽響還是件挺過癮的事情,只是我們似乎很久都沒有如同少年般肆意的拍掌了,也便漸漸忘了拍掌是件有來有往的快意之事。

        也有些時候,我們積極地在拍掌,只是沒有迴應,就如同打在了空氣中,無聲無力無用,或許無形中便生成了失落感,有了幾次之後就會有不通之虞,就好似“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原本的路沒人走也就雜草叢生,然後沒路了”。

        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形,發小、閨蜜在讀書、工作後,隨着大家去到不同的地方或者忙碌的程度不一,最開始可能還會特意約一約、聊一聊,隨着時間的推移,頻率越來越低;又或者是在某個時候其中一方不再回應或雙方“默契”般的沉默,時間順勢接手,完成沉默的醞釀,最後便形同陌路人。

        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們可能會說,既然最後斷了聯繫,表明這段友情不值得維護,不管是先維護纔會聯繫還是先聯繫才需維護,沒有人能說的清楚,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似乎是一樣的無解之題。

        而在另一種關係中,這樣的情形更易發生,交一個新朋友,最開始可能是從餐桌開始,但兩個人認識需要熟悉的時間、磨合的代價,同時沉默也一直在其中不安分地跳動着,給開拓出一條道路、拍響巴掌增加更多困難,讓人更容易不想浪費時間而選擇放棄。

        交個朋友如此之難嗎?是的,就連親人之間都很難有親密的溝通,或許家常的寒暄讓彼此都不費吹灰之力,但是終究歸結於我們懶得揮起手掌,與下一個手掌達成互動,可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