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小夥伴們的《隆中對》思維導圖

隆中對,號稱千古第一對策,原文如下: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千古第一對策都講了啥呢?爲什麼就這麼厲害呢?

我們來看看東林小夥伴們的思維導圖作業。

總體來說,大家都非常認真,從自己的角度來解讀隆中對,都能言之成文,這點特別好。

作品1,技術方面,完全符合手繪導圖的七大技法了,很OK,整體非常美觀,可圈可點。

特別是兩個小圖標,圓圈和小紅旗,用得很到位。

中心圖畫得也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潮流。

作品1的角度,跟大家都不一樣。

一般從曹操、孫權、劉備三個人的維度展開,本圖則增加了劉表和劉璋。

作品2的技法,還需要加強。

中心圖挺好的,三分天下,一目瞭然。

劉備那個分支,太緊湊了。

線條的幅度,“策略”、“人和”、“地利”那三個分支,可以更加展開些。

“高祖之地”那個分支,文字寫在線條下面了,影響閱讀,要寫在線條上面,看得更清楚些。

這幅圖的內容分析和邏輯層次,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維度出發來立論,則是非常清晰的,特別贊!

作品3的導圖技法,也需要再加強。

尤其是劉備那個分支,“背景”和“計將安出”這兩個分支,可以朝中間那個方向來畫,這樣佈局會更平衡些。

小圖標用得很贊,特別是用算盤來表示人謀,高呀!

曹操和孫權這兩個分支,先把結論畫出來,然後再畫原因,這是金字塔結構的思路,挺好的,有創意!!

內容方面,呈現得稍微簡單了些。

“內修整理”那個分支,字在線下了,影響閱讀。要字在線上。

作品4的技法很贊,除了主幹分支由粗到細之外,其他的都符合七大技法的要求,非常不錯。

特別是中心圖,畫得十分用心,跟主題非常吻合。

還有“聯合”、“對抗”這三個小圖標,畫得很贊,很形象。

還有荊州的位置,直接用地圖來表示,更直觀。

邏輯思路也非常清晰,跟作品2的思路差不多,非常好。

本圖的手法,是先用黑筆把框架描好,然後再上色,挺清爽。

作品5沒有用手繪,用了軟件畫圖。

思路非常清晰,特別贊。

這幅圖把背景也畫出來了,這點很贊,其他圖基本上把背景都忽略了,難能可貴。

曹操勝袁紹那一段,本圖放在曹操那個分支裏,我覺得放背景那邊,可能更符合原意。

這幅圖是我用軟件畫的。

其他跟大家一樣,不一樣的是對曹操何能勝袁紹這段的處理。

我覺得這段是諸葛亮的論證基礎,諸葛亮用這個案例來說明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性。這是後面整個論證的基礎,先通過這個案例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天時和人謀很重要,地利沒講,可以認爲是隱含的條件。

後面的論證,都是基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大家都一樣,這是亂世,有得搞。

地利,很不一樣,曹操和孫權都有了地利,就是劉備沒有;

人和,大家都差不多,曹操和孫權都有,劉備也有。

所以你得策略,就是趕緊搞點地利。

上哪去搞呢?

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地方地利很好,但是人和不夠,人主不能守,那不是老天爺送給您劉備的嗎?

得了這兩個地方之後,怎麼辦呢?

繼續等待天時,有機會,就出手搞曹操。

後面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都是基於這個思路。

諸葛亮這個隆中對一出來,劉備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哎呀講得太好了,就是這麼回事,馬上奉若上賓。

但是關羽張飛還沒在那個層次上,感受不到這個隆中對對劉備集團的重要性,所以不悅,看在劉備的面子上,乃止。

此後的三國演義,劉備這邊的做法,基本上就是按照隆中對的思路去執行的。

赤壁之戰,孫劉聯合的蜜月期,這是外結好孫權的具體體現;

諸葛亮七擒孟獲,這是南撫夷越的做法;

收了馬超,西和諸戎就有了保障;

內修政理這部分,諸葛亮把自己累得夠嗆,沒有把隊伍培養起來,這是大家比較詬病的地方。

後面的六出祁山,實際上是爲了出兵而出兵,可以看做是諸葛亮要報先主知遇之恩,迴應“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具體行動,至於是不是真正得天時地利人和,則不得而知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