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三代人就是一部鮮活的中國百年史——0726繪本《爸爸造的房子》

《爸爸造的房子》The House Baba Built,楊志成,當今世界獲得最高成就的華裔繪本大師。這本是他的童年自傳,定格在20世紀30、40年代的上海。

這是一本懷念童年時光的美好回憶,哪怕外面戰火紛飛,在自己的家裏,卻像方舟一樣,厚厚的四壁呵護着大家庭裏的每一個人,有他們一家七口,有前來避難投靠的親友,有英國租客家庭,還有猶太流亡夫妻。

爸爸親手建造的房子,始終貫穿全書,如今,它仍然是一棟亮眼的老式花園洋房,屹立在上海鬧中取靜的黃金地段。在闊別50多年後,楊志成重返故地,手撫鑄有Y字樣(代表楊家)的銅鑄欄杆,內心澎湃,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把記憶流傳給下一代。

從設計角度看,這本書的藝術造型與衆不同,楊志成一以貫之的風格就是,在一部作品上用過的藝術手法,絕不會再用第二次,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值得收藏的經典。比如《葉限》的粉彩,《浪婆婆》的水墨,《七隻瞎老鼠》的全黑底色,《飢餓山的貓》的中國元素拼貼,

從故事內涵看,父親對孩子深深的愛,尤其在戰亂年代,用房子這個具象的物體形象地表達出來,不僅帶給孩子快樂的童年,還有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堅韌不拔地勇氣。

當我看到這棟帶泳池的老式洋房,則好奇於:這闊氣的大房子背後,究竟有怎樣一段歷史呢。

當我在浩如煙海的資源中搜尋,從塵封的歷史中漸漸理出了頭緒,楊家顯赫的歷史,以及其所代表的滄桑百年中國史慢慢浮出水面。

以下就是我的檢索收穫:

楊志成的父親楊寬麟生於1891年,清光緒年間,是畢業於密歇根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築結構工程師,楊寬麟的父親,即楊志成的祖父,楊少亭,祖籍上海青浦,是一名牧師,其夫人,即楊志成的祖母,是美國聖公會首位華人牧師黃光彩的三女兒,楊寬麟的姨母黃素娥,則是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的妻子,而卜舫濟是任職長達52年的聖約翰大學校長,他也是楊寬麟的大姨父。

楊寬麟作爲合夥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建築事務所,業務遍及天津、上海,後來成爲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學院的教授、院長,再到最後一任校長。1952年,其創辦的建築學院改爲同濟大學建築系,引進的現代建築教育的體系和方法,爲我國的建築教育、建築設計培養了一代代人才。聖約翰大學醫學院改爲上海第二醫學院,理化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經濟系併入上海財經大學,外語系、歷史系併入復旦大學,原校址所有建築、設施全部劃入華東政法學院所用,中國第一家現代高等教育學府——上海聖約翰大學,走過73年的風風雨雨,就此湮沒,幾乎不留痕跡,曾經的“東方哈佛”,如今還有幾人識得。

楊寬麟則在建國後出任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總工程師,主持設計了北京和平賓館、王府井百貨大樓、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工人體育場等。文革開始,他一直揹負着“歷史問題未查清”的罪名,於1971年7月抱憾離世,終年80歲。自楊志成懷揣叔父給的1000美元,於解放前夕,從香港坐輪船赴美求學後,就再也未能父子相見。如今這本書在國內的出版,也是楊志成送給父親最好的禮物。

楊寬麟的長子楊偉成爲建築設備專家,原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其妻錢瑗爲著名學者錢鍾書與楊絳的獨女。楊志成是次子,也是本書作者,他的第二任妻子Natasha Gorky是著名現代畫家阿希爾·戈爾基Arshile Gorky之女。第三任妻子杜美娜Filomena Tuosto,也是一位兒童插畫家,他們夫妻在90年代,領養了兩位中國女童,爲此杜美娜專門創作了繪本《我的妹妹》My Mei Mei

楊家的家族史到此暫告一個段落。

本書的主角,爸爸楊寬麟於1963年託人輾轉送出一封英文親筆信到香港,這是留給五位兒女的最後箴言:“親愛的孩子們,你們須將此作爲人生第一信條記下:生命不可能有真富足和真意義,除非你與他人共同分享。人生的價值與快樂,不在於你爲自己做了多少,而在於你爲他人成就了幾何。”

這封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親筆信的原文,在本書的最後也如實地呈現給每一位讀者。

楊家的家風,就是愛,就是分享,放到百年滄桑的歷史長河中,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然而它們還是頑強地保留了下來,通過楊志成的作品,傳遍整個世界,希望它能代表現代中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