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後的故事,更發人深省——0729繪本《小拖船之歌》

《小拖船之歌》,一部偉大的作品,兩位大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安徒生獎得主,跨越時空的合作。

1940年,約瑟夫·布羅茨基 Joseph Brodsky出生於聖彼得堡,1972年,遭受迫害數十年的布羅茨基逃離蘇聯,1987年,布羅茨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96年,年僅55歲英年早逝。

1953年,伊戈爾·奧列伊尼科夫出生於莫斯科,2018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他是歷史上第二位獲得安徒生獎的插畫家,第一位是於1976年獲獎的塔吉娜·瑪麗娜,她是橫跨了沙俄、蘇聯和俄羅斯聯邦三個世代的97歲長壽老人。相對於布羅茨基的短壽,我不得不得出一個結論,繪畫創作比文字創作要安全得多。

布羅茨基雖然短壽,但至少還是幸運的,另一位作家,帕斯捷爾納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當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他的《日瓦戈醫生》獲得了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長期處於監控下的帕斯捷爾納克,一夜之間頭髮全白,次日被迫宣佈放棄獎項,鬱鬱寡歡的他2年後就離開了人世。

跑個題:

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發生過三次放棄領獎的事件,如果說帕斯捷爾納克是爲了活下去而放棄,那麼讓·保羅·薩特(1964年獲獎)是習慣性放棄,他一生拒絕所有的獎項,所以,一個“小小的”諾貝爾獎被拒也不足爲奇。第三次是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2004年獲獎),她向來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以叛逆著稱,是奧地利人公認的國家敵人,但是奧地利政府表示歡迎,聲稱“爲她和奧地利感到高興”,爲奧地利豎起了一面“對於我們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不可缺少的”鏡子…...這一定會讓布羅茨基帕斯捷爾納克羨慕不已。

1955年起,布羅茨基輟學謀生,先後做過車工、司爐、水手等各種底層人民的工作。他年輕時是小有名氣的地下詩人,由於在非主流文學雜誌上發表詩作和與外國作家交流,布羅茨基受到當局的監控,數年後以“社會寄生蟲”的罪名被起訴,流放西伯利亞,如果說之前是騷擾的話,流放後則是慘無人道的折磨。

他用詩歌描述當時那段流放的生活:

由於缺乏野獸,

我闖入鐵籠裏充數,

把刑期和番號刻在鋪位和椽木上。

生活在海邊,

在綠洲中玩紙牌,

......

從冰川的高處

我觀看半個世界,

地球的闊度。

......

布羅茨基在1972年被迫離開他熱愛的聖彼得堡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到故土。在《小拖船之歌》這本繪本中,作者假借小拖船,講述了自己的一生。在《小拖船之歌》中,他是這樣描述的:

我是一艘拖船,

我在這港口效力,

嘴裏叼煙着的,

是我的船長,

......

這位是我的鍋爐工——

正是他把煤炭餵給我

給我力量無限,

......

這兩位呢,

是機械工——

我的健康醫生。

......

雲彩飄呀飄,

飄過輪船的白煙,

將影子映在水面。

我在雲彩間遊蕩,

流連在美好的港灣,

記得少年時就在這裏徜徉。

白煙消散處,

有海潮伴我身旁。

......

在上面兩首詩中,你幾乎完全看不到消沉的意志。

後一首《小拖船之歌》裏,你看到的是,小拖船恪盡職守的一生,慘遭折磨的經歷並沒有消磨他向上的意志,僅留下他流浪一生的印記,我們從詩歌中感受更多的則是流浪之後對祖國的深深眷戀。

這位同時能用英語和俄語寫作的奇才布羅茨基,因爲“廣闊的思想和濃郁的詩意”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在插畫家伊戈爾·奧列伊尼科夫的筆下,他的插畫帶來了比文字內容更強的視覺衝擊力,他的觀點是:“插畫可以改變文字的質感,就好像一個枕頭,裏面可以裝羽毛,也可以裝石頭。”

讀着兩位不同時代俄羅斯大師的合創之作,絕對是收藏佳品。對我而言,除了作品帶給人的藝術享受之外,故事背後的故事是我更爲關注和好奇的,雖然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搜索和閱讀,但它們能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理解時代,他的背後是大歷史,和歷史中試圖扭轉自己命運的人物,這能給我們帶來啓發,讓我們思考,在當下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