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即思考

活了一小把年紀、讀了幾十年書,才忽然發現,有關讀書和寫作,我竟然還有很多不懂的。我發現,讀書不全是像學習課本一樣,拿過來就從頭讀到尾。我發現,寫作也不只是摘抄一些好詞好句,堆砌一些華麗的辭藻。

直到開始刻意練習,我才知道,寫作其實是一種創造性的思考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思維訓練是寫作的真正基礎和核心,這部分內容最重要,也恰恰最容易被忽略。

一、思考是寫作的前提和核心

但凡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思考都應該在寫作之前。因爲寫作絕不是寫作材料的簡單堆積,更不是流水賬。作品要能傳達寫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要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要能讓讀者覺得有用。而這最需要的就是寫作者的思考和再創造。

寫作的過程就像是在雕刻一件藝術作品,初始時只有一個靈感。隨着寫作者思考的一點點推進,作品慢慢顯示出大概的輪廓,然後還要經過寫作者不斷的精雕細琢,不斷打磨才能最終呈現出她的模樣。這時作品纔有了靈魂,纔有了屬於自己的生命。而這樣的作品纔有價值。

同時,思考也是寫作的核心。如果把文章比作連接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樑,那麼語言就是橋的原材料,而思考就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的骨架。沒有思考,就沒有邏輯和框架,文章就缺乏靈魂,仍然是一堆碎石塊。

反過來,讀者在閱讀之後,也正是通過思考與作者進行鏈接,將思考所得用於生活,與作者互動並給出反饋,從而參與到作者的創作中來。也就是說,思考纔是連接讀者與作者的樞紐。

如果是致用類文章,就要能傳達有用的信息,要體現出價值。寫作者要將一些乾貨類的知識先進行思考內化,然後才能形成知識晶體提供給讀者。讀者再對知識點進行內化吸收,從而指導自己的行動。

如果是文學作品,寫作者就要在寫作之前進行構思,要在作品中反映什麼樣的主題,通過怎樣的鋪排,哪些人物詳寫、哪些人物略寫,怎樣設計懸念等,最終帶給讀者最好的閱讀體驗。而讀者也在閱讀中發現自我,發現人性,從而帶來更深層次的思考。

二、寫作是思考的體現與昇華

另一方面,寫作也給思考帶來出口,並讓思考得以體現和昇華。我們知道,只要稍有空閒,我們的腦袋裏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念頭。尤其在讀書、聽課、看電影后,我們會產生數不清的想法和衝動。感覺有很多東西要說,一些雜亂文章的念頭或知識點在頭腦中亂串。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能進行足夠的思考,讓這些新的知識和念頭與頭腦中原有知識建立連接,就像鉤子一樣鉤住這些新的想法的話,他們就會很快溜掉。

就像韓寒在《後會有期》中的那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如果沒有細緻的思考,沒有寫下來、內化行動的話,那這些道理就只能是聽過而已,可能到最後,我們連聽過這件事都會很快忘掉的。

在寫作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通過思考,將新舊知識點建立連接,慢慢地,再由點連成線,最後形成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結構化思考,每一次寫作都在重複這樣的過程,久而久之,我們的邏輯和結構化思考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另一方面,通過寫作,由於發散思維的需要,我們不僅會關聯舊有的知識,同時還會關注一些原來沒有注意到的,甚至是沒有想過的事情。這樣我們在寫作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或者說思考又得到了拓展和昇華。時間上、空間上、邏輯上都得到了延展。

我在練習寫作的過程中就有這樣的體會,看完一本好書之後,感覺收穫很大,腦子裏好像有許多話要說,可是真正動筆寫下來的時候才發覺,只能寫下來幾句話,離一篇文章還差得十萬八千里呢。

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先把這幾個點寫下來,不然很快就忘掉了,然後再把每個點進行擴充,列出自己能想到的論點,然後還要思考如何擴展材料,怎樣論證,怎樣建立開頭的坡道,如何取名。

而且在寫的過程中也還會產生新的火花,還要不斷取捨。在這個過程中,大腦不斷地思考,一些想法開始變得明晰,文章漸漸也有了模樣。這個過程遠比單純的閱讀費力得多,當然,收穫也非常大。

胡適先生在談到自己在留學時代時的體會時講到:“要使你所得印象變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記錄或表現成文章。”

一個人要有目的訓練自己的寫作,訓練做筆記的系統化,因爲這樣的表達方式可以強迫一個人,對一項命題去組織他的感想,觀念和知識。也就是說會強迫他去思考。這樣會對他寫作的題目瞭解的更清楚。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看也可以改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寫則殆”。

寫作路上,願與大家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