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需要层次理论》解读动机因素

动机的定义是,激发个体朝着一个目标活动并持续这种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而影响动机的因素有三点:

一.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推动个体为恢复平衡的唤醒状态。(内在因素)

二.诱因:借用外部环境因素来转变内驱力。

三.情绪:对动机起到增力或减力的作用。

接下来通过一个例子来对这三点进行说明。

小明和小红是情侣关系,而这个时候,小刘出现了,他提出要给小明五万元,让小明离开小红,小明不同意,随后小刘又加价到五十万,小明还是不同意,当小刘加到五百万的时候,小明同意了。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五百万的外界诱因下,小明对小红的性爱的内驱力转变成对金钱的内驱力,同时面对金钱的兴奋情绪起到了增力作用。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由于金钱这一外部诱因,导致小明的动机从第三层的归属与爱的需求转变为第二层的对金钱的安全需求。

但是,在动机影响因素的解释中,内驱力是由生理需求所引起的,也就是说,这一解释与需要层次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内驱力,又如何看待需要层次理论呢?

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什么关系?

我的答案是,精神需求就是生理需求。

精神需求的出发点来自于我们的心理,而心理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大脑,毕竟大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

那么由此可以得出,所谓的精神需求,不过就是大脑的一种生理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第一层的生理需求是基于“人”这个整体来看待的,而接下来的各种需求,其实可以看做是把人拆分开来的各个部分的生理需求。

以这个想法为基础,再去分析需要层次理论和动机因素的话,那就很清楚了。

五种需要层次都可作为生理需要,当一个阶段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开启下一个阶段的生理需要,而诱因的产生则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

对于已满足的需要,诱因需非常强大才有可能将其内驱力从其他需要上转变到已满足需要阶段,例子:目前的内驱力指向尊重需要,但外部诱因指向安全,那么就需要非常强大的诱因力量才有可能成功。

第二种:

诱因对下一阶段作用。例子:已满足生理,安全需要,诱因指向归属与爱,那么这则诱因的力量不必非常强大也能成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