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無可替代的老師 以“不變”應“萬變”

我們學校外院老師請四中攀潔老師給她的學生講講經驗,不知道他們怎麼樣,我受益頗多。

外院有大三學姐給老師倒水,但是沒有一個一個遞過去,以至於涼了兩杯水還在桌子上,而且別看他們有和我同歲或比我大,我內心就想說一句,如果他們兩個老師不在場,還不鬧翻天,聽人講座,如果無法選擇何不換種心態,我們英語老師說得好,喜不喜歡我,我都在這裏,(不增不減。再插一句,我想翻譯成英語,因爲喜歡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所以我譯成to like or dislike,I shall be here forever.)

曾經十二中校長對她說,讓身上本事變現,福利到孩子,便不是偉大可以形容的了。

是呀,這種福利不是短暫的,可能是一輩子,小時候比起在一個好學校上不如遇見一個好老師,當然依舊是父母的教育責任更大。

她給我們播放了03年的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那個講藝術史的老師想按照講義告訴學生,結果全班都預習了,以至於所有人把她講的都說了,那個老師非常尷尬。

她問那個時候就有照PPT講,學生很討厭了,我們如果再用過去教我們的去教現在的孩子還可以嗎?

答案顯而易見是不可以的,我回答的時候提到了網絡學習,她說她之後也會講到,我一直相信參與者比我這個旁觀者知道的多,所以抱有期待。

我旁邊學姐提到了暑期培訓,然後我忘了,但是老師點評說學校主要培養學生思維,而培訓機構則是灌輸知識點。

以“不變”應“萬變”

何爲“不變”,何爲“萬變”?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設計師

她是教授英語的,在座很多同學也是打算教授英語的,所以這節課對她們應該很重要。

她以自己去十中教語法課爲例,這讓我解開一個誤區,語言是種思維,而且只需要達到交流的目的就好,就算單詞錯了,對方也會知道你要說什麼,因爲在那種情景下,是可以纔出來的,比如英語課我說工資 salary說成了奴隸 slavery,老師也可以反應過來並糾正我。

所以把單詞放到語境中反而很重要,詞彙量是重要,但是單個單詞認識,卻不知道怎麼組織語言,也是問題,就像我舍友老師的孩子牀頭有每個字的卡片,結果後來每個字都認識,但是連起來不知道什麼意思,多可悲。

而且什麼東西聽別人說就只是別人的,要想轉成自己的就必須有輸出,那什麼可以轉爲自己的呢?是不是自己見過的,貼近自己生活的?UCL是美,但是我們沒有去那裏生活過,但是廊坊我們熟知呀,最後讓他們寫了關於廊坊的“最”,這是節最高級的課堂,至於最高級的作用,她說是做出選擇,不否認,我更偏向是突出強調自己的某種情感。不過現在想想她由誰是班中最高?唱歌最好?英語最好?引入正題,那個最高好像不帶情感。

教師要做的是創設情景,信息資源的設計和提案,讓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之後教師做出評價。她說反饋很重要,寫了就要有反饋,要不就別寫。

教師功夫在課前,課堂主人在學生。

讓教於學,還教於學。

教師要做的是規劃和組織課堂。

教師是學生的分析師

一條魚不該被迫去爬樹,這個短片太火了,太令我震驚了!從心底的認可他的話,150年前手機汽車都已與現在不一樣,但是課堂卻還一樣,不羞愧嗎?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b0335uetjah&tiny=0&auto=0

她舉他學生爲例,她幫助那個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找到在人生中的位置。

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去對比其他孩子的長處。

不要懷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現在正從大衆化標準化教育走向個性化,在路上了。

她對學生說,重要的不是中高考那兩天,而是均勻分佈於你人生每一天,她會敏感地發覺孩子的狀態並進行調整,孩子的臉上的反饋使她會做出調整。

而且不止均勻分佈於每一天,而且你這麼做,在過程中就可以預見結果。

後來她提到了人機補償,不要否認機器在某些方面比人強大,而無法替代人的就可以展示教師的價值了,她還說教師的優質在於希望學生比自己更好。

哈哈哈哈哈哈哈。

至於不變是什麼?是教育本質,是教師的愛,是敬業精神,是思想引領。

對,她的動力是希望自己孩子遇到怎樣的老師就在努力成爲那樣的老師。

謝謝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