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生活真相,依然熱愛生活。

《十三邀》中許知遠採訪馬東的,馬東對許知遠說:“這個世界上大約只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瞭解過去,另外95%的人就是在生活,只是這95%的人每一個人今天都有了一個技術通道(網絡),所以他們的聲音被你看到了,你就不應該知道他們,你自己是5%,就關注你們那5%就足夠了。”這段話馬東用來回答許知遠對“文化越來越‘粗鄙化’給他帶來的困惑。”

反過來,這段話也許能解答另外一個問題“爲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陷入焦慮?”

我來替馬東回答一下:“你們這些焦慮的年輕人啊,大概率都是95%的那波人,但你們今天有了網絡,所以看到了另外5%的人,你們知道了他們,但你們沒有願望和努力去積累知識、瞭解過去,你們很難成爲他們。你們就不該知道他們,你自己是95%,關注你們那95%就不會焦慮了。”

這個回答有沒有適當的緩解你的焦慮?

焦慮的來源是慾望,解決慾望的辦法是:要麼放下,要麼抵達。可我們很多人就是既放不下,也沒有努力去抵達。

也許是太過於焦慮,很多人越來越信命。

身邊很多朋友開始喜歡找大師算命了。給大師包個幾百的紅包,寫下生辰八字,就可以問大師一些問題,得到大師的解答。我有個朋友聽大師建議去淘寶買了塊石頭,大師幫她開了光,又通過百度APP查詢朋友家地址,分析周邊環境,告訴朋友如何擺放。還有個朋友去問姻緣,大師畫了一張符,要求朋友隨時揣身上。

中國人缺乏信仰,但近些年慢慢發現身邊不斷出現基督教徒,他們會真誠地邀請朋友週末一同去做禮拜。

宗教和信仰是高於科技和理性的存在,我沒有去評判它們的好壞。只是我看到很多人,還沒有經受太多的挫折和打擊,還沒有爲自己的夢想付出相應的努力,就以爲看清了現實,對未來充滿恐懼,急着爲無處安放的心靈找一個庇護所。

我曾和一個朋友探討過一個問題:“如果‘命’這回事兒是真實的,命中註定你抵達不了遙遠的對岸,你還要不要去划槳?”這位朋友的回答是“最終即使到達不了對岸,但你划槳的途中有可能遇見比對岸更美的島嶼。”讓我想到一部電影《降臨》。女主角雖然預見了命運的悲傷結局,但仍選擇一往無前。

羅曼·羅蘭說“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許知遠選擇了對社會艱難發問,馬東選擇積極迎合。在我看來,他們身上都存在一種讓人佩服的英雄主義。他們看清了生活的悲涼底色,卻敢於用積極的方式去找尋自我,實現自我。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類很早對生命渺小以及人生短暫的認知,是從天文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對世界的一一好奇發問和艱難探尋開始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一切的便捷條件卻促使我們漸漸“退化”。已經不太會獨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維,害怕挫折壓力。身體和大腦都越來越趨弱。

新媒體讓每個個體都可以發聲,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大衆價值觀被一些非主流媒體引導着走向,人們甚至會去接受一些和幾千年文化歷史沉澱下來的文化精神相悖的觀點。比如不勞而獲,比如享樂主義。導致我們有時候真的會懷疑人生,不知道對錯。

寫了這麼多,主要是想說,千萬不要做生活的逃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