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面面觀系列之八

——劉伯溫:成就帝王家業,終於權利角逐

在幫助朱元璋取得天下那長長的功臣名單裏,最被後人熟知的人物可能就是劉伯溫了,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

劉伯溫“神”到什麼程度?

《明史-劉基轉》開篇就提及:基(劉伯溫)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民間對他的評價就更高了,“前有軍師諸葛亮,後有軍師劉伯溫”。甚至有“前知五百年,後曉五百載”之說。就連朱元璋也評價劉伯溫爲“吾之子房”。

1311年農曆六月十五,月亮提前升到正空,又大又荒唐。元王朝統治下的中國,人人仰頭觀賞。但今天,月亮對中國任何地方都沒有興趣。它最靈明的光輝先墜落到江浙行省,然後翻山越嶺到達處州路,再宛轉曲折流向青田縣。沿着青田山奔騰飛馳,一個華麗的轉身後滑過南田山,撲向了武陽村劉爚家。

在這裏,它才第一次在旅程的終點停下來。因爲就是在這裏,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人物即將誕生。他叫——劉伯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論成就,劉伯溫不輸諸葛亮;論軍事,他不遜於蕭何;論治國,他與張良平分秋色。這樣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神機妙算,被後人稱爲千古謀臣的人到底有什麼樣人生呢。我們一起通過兩個不爲人知的故事來走進他的世界。

一 朱元璋三請劉伯溫

1359年劉伯溫回到老家,他的老家那時還未遭受戰火,人人都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穩快樂的生活。但如果非要在青田縣找出一個悶悶不樂的,那個人就是劉伯溫。

劉伯溫悶悶不樂的原因很簡單,英雄無用武之地。加上山河破碎,國家身處戰亂之中,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於多年的不得志,他的志向早已經被消磨殆盡。

一個人的心中沒有光芒,就如同身在漆黑的曠野中,前不着村後不着店,那種迷茫空虛的感覺是一種曠日持久的心靈虛脫。

這時,一個人改變了他的現狀。

劉伯溫在家煩悶時,朱元璋也不順,他在攻取處州時遇到了瓶頸,久攻不下。這時他身邊的謀士向他推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劉伯溫。朱元璋聽完謀士的建議,立即派使者去青田縣請劉伯溫出山。

劉伯溫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會收到朱元璋的邀請。不過,劉伯溫仔細觀察了派來的使者,心裏有了一個答案。

面前這個人所穿衣服看起來質量很差,卻很整潔。使者臉上還洋溢着青春的光芒,舉手投足之間都有一股久違了的活力。

他更發現,這位使者非常注重禮儀,鞋子在進門之前就擦的閃閃發光。從使者的身上,劉伯溫就能推理出朱元璋的軍隊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而作爲統帥的朱元璋是什麼樣的人也不難判斷出了。

但是劉伯溫緩緩地對使者說:“我本一介山村野夫,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只想在家鄉安穩地度過餘下的時光。所以,您請回吧。”

使者灰溜溜地回去了。朱元璋得知了這個消息後,先是感到憤怒,後來轉念一想覺得派過去的人不夠分量。

才華橫溢的人,總會有點架子,一請就來的人,不是半吊子,就是唯利是圖之人。這是朱元璋一請劉伯溫。

在吸取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之後,朱元璋決定派身邊的心理專家孫炎去請劉伯溫。

孫炎本想着憑之前的交情,應該能讓劉伯溫出山。可沒想到這次他也吃了癟。無論孫炎怎樣勸說,劉伯溫總以身體不行,精力大不如以前這個藉口來搪塞。孫炎沒辦法,只得不甘心地離開了。這是朱元璋二請劉伯溫。

孫炎回去以後,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劉伯溫的好友宋濂。宋濂聽說以後,心生一計。他跟朱元璋說,要朱元璋命令劉伯溫的朋友寫信給他。

那段時間,劉伯溫什麼都做不了,因爲一封封的信如雪片般飛來,所有的信都千篇一律地吹捧朱元璋是多麼偉大,然後勸他出山,建功立業。

之前劉伯溫在孫炎的勸說下就有一些心動了,但是他還想要再試探朱元璋,所以就委婉地拒絕了。但這次,他明白,他不得不出山了。幾天以後,劉伯溫再次望了望青田縣,上路了。這是朱元璋三請劉伯溫。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有耐心。朱元璋正是憑藉着這份耐心請到了劉伯溫,最後成就了自己的大業。

而我們經常在生活中抱怨成功離我們太遠,其實不是那樣的。如果我們能夠淡定下來,不那麼慌亂,耐心地做完身邊的每一件事。能擁有朱元璋那樣的耐心,劉伯溫那樣的從容淡定,那麼成功離我們就不遠了。

二.死於非命

雖說開國之初,朱元璋諮詢過劉伯溫接替李善長爲丞相的人選,並且當着劉伯溫的面說丞相這個位子非先生莫屬,但是劉伯溫早就知道這個位置的“高危”性。朱元璋之所以要破格提拔劉伯溫,目的之一就是想用浙東集團勢力去抑制淮西勳貴集團。甚至想借劉伯溫之手好好收拾一下淮西那些胡作非爲的“老哥兒們”們。

確實,這些當年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泥腿子們,搖身一變成了大貴族、大地主,這些人來到地方是魚肉鄉里,目無法紀。由於這些人功勞太大,朝野上下有能力收拾他們的只有朱元璋。但是這個時候,老朱皇帝還沒打算揹負屠戮功臣的惡名,或者是也許還沒到兔死狗烹的時候。所以,於是就打算借劉伯溫之手殺殺淮西勳貴們的囂張氣焰。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朱元璋是不可能真心啓用劉伯溫爲丞相的。而且就算劉伯溫勉強做了丞相,楊憲的下場,很可能劉伯溫的下場。劉伯溫的急流勇退是他的聰明,只可惜最終他還是難逃厄運。

淮西勳貴毫髮無傷,顯然這並沒有達到朱元璋的想要的結果。而且在楊憲倒臺之後,朱元璋已經發覺,無論是浙東還是淮西,一個都不能留,因爲這兩個集團的存在必然會制約與瓜分他的皇權。

雖然劉伯溫已經儘可能地遠離政治,向着漢初張良的無爲狀態無限靠攏,但是朱元璋對於這面“浙東大旗”還是不太放心。這個時候,爲皇帝排憂解難的人來了,他就是胡惟庸,也是李善長丞相的接班人。

胡惟庸與李善長同屬淮西勳貴集團,並且兩個人還有親戚關係。但是相比之下,胡惟庸爲人更加唯利是圖,更加沒有底線。因此他纔會親自安排,用慢性毒藥毒死劉伯溫。

至於胡惟庸這麼幹是不是朱元璋授意而爲之的呢?通過上文論述,可以知曉朱元璋是有作案動機的。同時劉伯溫是何等人物,沒有皇帝的默許胡惟庸敢謀害重要開國勳臣嗎?而且之後朱元璋對於劉伯溫之死處理的也比較冷淡,只是找到劉伯溫的兒子問了問話,並沒有對胡惟庸做更具體的處理。最後就連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也難逃被清洗的噩運,這也側面印證了朱元璋的毒辣用心。

浙東集團倒臺之後,朱元璋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淮西勳貴集團。沒多久,朱元璋導演了一連串的“離奇案件”,終於將這個讓他憂愁已久的勳貴集團斬草除根。

不得不承認,在朱元璋面前沒有,更不可能有其他的贏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