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上钢琴师》随感

两个线索,留在船上,下船,围绕着他一生的两个主题。他并没显得很焦灼,反正怎么都可以。

进可以,退也可以。不因为名利下船,他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概念。他因为爱,对女孩的向往,选择下船,后来便撤回来了。看见纽约黑压压那一片,他是恐惧,还是不恐惧?是的,是恐惧的。这与他原来所见的开阔,简单,还是落差太大。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喘不过气来。他宁愿继续在船上做一只自由的精灵。

到船要被炸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动力下船,选择与船一起“成住坏空”。

守着三四线城市不出来,对自身身份的焦虑。其实,城市的感受,也是他想象的。因为他内在的“源”,投射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如果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他会下去吗?可能会得。

那到底是他内心投射的世界,还是外部的城市太压抑,太恐怖了?

是内在投射的世界。两者互动起来的结果的,外在和内在,本来他内在还是有点怕,看到黑压压城市,便往回跑。如果是一篇广阔的土地,也许他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本身,城市的发展是对人的身心异化。

他从中获得的是一种非常直觉得觉知。

直觉型的人,爱自己,尊重自己,与自己在一起,他所有的选择,都是这样。

头脑性的人,分析型的人,让他们计算更多外在的好处。计算来,计算去,他们得到什么?

直觉型的人,获得的最直接的当下的创造,当下的快乐。而只要他们的直觉下的选择,不会伤害任何人,不会伤害社会就可以。不用脑子,直觉选择有什么不对?往往直觉的选择,是最符合我们内心的需要的,无需要解释那么多。

他的内心世界是最富足,最丰盛的。他当下创造的音乐,身心合一,与神合一,大家被他的音乐感染。大家在艰难、麻木的生活中,觅得一刻与灵魂的对话。

电影里面最精彩的那一段,是爵士王上来船上“斗琴”。爵士王心里装着的是江湖地位、成败得失,他内心没有这些成见,只管弹他的琴。对方弹得好,他也感动得泪流满脸,心悦诚服。面对对方的挑战,他毫不在意,只管自己的发挥。最后他第三曲子,简直好听得飞天了,就像两条游龙竞逐着往天上飞腾般激荡、紧张、快乐!在他指间流出的音乐,简直就是神的恩赐,就在当下发生,独一无二,与神合一!

下船去,为了他们说的名利,他从来没想过,他们这样跟他说,他从来也没有心动过,他只在弹奏他热爱的音乐。他是钢琴之子,他生而为钢琴演奏!所以,他从来没有这样的苦恼。

“众生以自我立场,评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痛苦烦恼便因而产生了!”

最后,1900没有下船,这点大家都很不理解。我孩子也说,是啊,他可以下船继续弹钢琴,为什么要跟船一起爆炸、一起灰飞烟灭?

这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那位老人,在监狱里几十年,被释放出来后,不习惯外面的生活,反而选择上吊自杀。电影里面的1900,并没有这样对新生活的悲凉和恐惧,他不过是与船一体了,他的生命是船给的,命运也是船给的。他并没有外在的挂碍,于他,生死并无区别,所以他可以坦然面对。

不管我们怎么评价,反正他过得是如烟花般璀璨的人生。

你说他是个孤儿,从小没有父母,水手养父在他8岁时意外身亡,没有结婚成家,也没什么所谓的事业,只是一艘船上的“琴师”,年纪轻轻33岁选择与船一起毁坏沉沦。用我们外在的标准,觉得他很“可怜”,然而有多少像他那样通过音乐拥有灿烂而短暂的一生。与其活到80岁,一直获得像个死人,还不如痛痛快快燃烧自己的生命。还有些人,18岁却活得像80岁。

你说,谁的生命更“可惜”?

当然,电影故事本身,要达到一种让观众难忘、深刻的效果,便营造这样的一个结局,这样才荡气回肠,才称得上史诗式的。

如果在现实,也不排除,1900迫不得已下船去,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迎接新的生活,继续在钢琴上绽放自己的精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