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的導火索是什麼

甲午戰爭的導火索是什麼

北洋水師,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師於光緒十四年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清政府300多萬兩白銀加之德國伏爾鏗造船廠5年的時間,終於換來了世界一等的兩艘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從此以後,這兩艘巨大的鐵甲艦不但成爲北洋水師的象徵和清政府的希望,更是帶來了日本全國持續多年的恐懼。此時,北洋水師的艦艇總數達到50多艘,排水量達4萬多噸,官兵4000多人加上其它地方軍艦,中國的海軍實力已經成爲世界第七,亞洲之首。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落後日本。

1855年船政大臣沈葆楨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培養了第一批年輕的海軍軍官先後成爲福建水師、北洋水師指揮官。1877年3月31日這些優秀的海軍軍官一部分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揹負了國家給予他們的厚望重託。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抓緊購買和製造軍艦加速發展海軍派遣的軍官也在英國留學,成爲他們後來的對手。

北洋水師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誌着洋務運動的破產。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開始重建,1909年合併爲巡洋艦隊。

1874年月,清政府藩屬國琉球的幾艘漁船,意外漂流到了臺灣,漁民與當地高山族人發生衝突。這件清政府小小的家務事卻引來了日本全副武裝的軍艦,但隨後趕來的清政府兵艦竟將日本軍艦嚇了回去。自此以後,雙方海上軍備競賽逐漸拉開序幕。面對最先進的三艘日本軍艦,面對國際公法不允許但隨時可能發生的“不宣而戰”,700多名清朝士兵在沒有一門大炮的運兵船上默默地等待着日本人的決策。幾分鐘後,日本吉野號軍艦打出了中日海面上的第一發炮彈,700多名清朝士兵幾個小時之內幾乎全部葬身海底。

1894年北洋水師奉命運兵返航途中與日艦隊遭遇,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命部下準備迎戰。北洋水師將領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擊沉日軍艦西京丸,濟遠艦也被敵艦擊沉。鄧世昌率致遠艦迎向敵旗艦吉野號,與敵秋津號等展開激戰。致遠艦重創吉野,乘勝追擊,眼看就要徹底擊沉吉野艦時,發現炮彈用光,狼狽逃竄的吉野號乘機反撲過來,妄圖活捉致遠號官兵,生死關頭鄧世昌命令全艦列隊開足馬力撞沉吉野,就在他們將近敵艦時,不幸被敵人的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