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怡情,大作傷身,不作灰飛煙滅

"小作怡情,大作傷身,不作灰飛煙滅。" 這是今天在朋友圈中讀到的一句話,很有感觸。

“作”“(讀zuō 一聲),原本爲上海方言,有做作、不安分守己、愛折騰的意思。

這個“作“字,最早進入大衆視野,估計是2002年5月,張抗抗寫的小說《作女》出版,引發了讀者的熱議。

後來,就有了一個網絡流行詞,叫“不作就不會死(No zuo no die)“,意爲沒事找事,自討苦喫。 “No zuo no die”一詞,甚至還被錄入了《美國在線俚語詞典》,可見這詞影響有多廣。

總體來說,這個“作“字,在大衆眼裏基本上就是個貶義詞,讓人厭煩。

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有些人就是愛“作“,但人們照樣喜歡TA,而有些人一”作“,就讓人生厭,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覺得,“小作怡情,大作傷身,不作灰飛煙滅“這句話,可以說是一語道破其中的玄機。

在我看來,“作“其實是一箇中性詞,作的結果是好是壞,關鍵在於它前面的程度副詞,以及你是否作對了人。你是小作,還是大作,抑或不作,以及對方是否喜歡作,結果會大相徑庭。

在區分什麼是小作、大作和不作前,我們不妨先來探討一下,爲什麼有些人愛作,以及哪些人特別愛作這個問題。

我估計很多人都會說,女人比較愛作。特別是戀愛中的女生,總有那麼一點點任性、挑剔、嬌氣,常常無緣無故生氣鬧彆扭,搞得男生六神無主。

其實,在作這件事上,真的是不分性別,也不分年齡的。你看電視劇《都挺好》裏的蘇大強,就很愛折騰人,把幾個孩子搞得苦不堪言的。

在我看來,一個人愛作不作,關鍵看TA的心理狀態。

如果你仔細觀察,愛作的人一般都比較自戀,很關心自己內在的感覺。當TA心裏感覺不爽,特別是覺得自己應該受到關愛卻遭遇冷落時,常常會通過作的方式表達出來,其目的是爲了引人注意,刷存在感,希望獲得更多的關注和關愛。

如果從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來分析,愛作的人,其實是因爲內心缺乏安全感,特別是缺乏愛與歸屬感之故。

一旦明白了作的心理原因,我們也就有了解決之道。

如果你是一個愛作的人,不妨認真地傾聽下內心的聲音,問問自己到底有哪些需求沒被滿足?然後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心平氣和地與對方談談你的感受、你的需求,看看對方能不能滿足你。

所謂小作怡情,也就是你用撒嬌的方式,向對方示弱,提一些適當的需求,從而激起對方的保護欲,讓對方感覺到被需要。有時候,被人需要的感覺也是很美好的,但前提是,這份需要自己要能夠擔負得起。

所謂大作傷身,就是你以一種非理性的方式,比如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不停地向對方提出各種訴求,要求對方做這做那,最終超出對方的心理承受範圍,結果對方累了、煩了、怕了,哪怕沒有分手,一段美好的關係也被“作”沒了。

所謂不作灰飛煙滅,就是你特別懂事,特別能幹,一聲不吭地把所有的委屈都放在心中。你以爲你堅強了、獨立了,但其實所有的傷痛都被壓抑到了你的潛意識中,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化解方法,說不定哪天你就抑鬱了,生病了,或者最終爆發,一段關係就破滅了。

如果你本身並不作,但你愛的人恰恰是一個喜歡作的人,那你不妨從以下兩方面入手試試。

一方面,請你用更多的同理心去包容對方,抱持對方,給予對方足夠的關愛與安全感,並讓對方感知到你對TA全身心的愛。另一方面,你也要讓對方明白你對TA作的心理承受邊界在哪裏。這樣,你們既能享受小作怡情的快樂,又不至於大作傷身,更不至於對方故意壓抑不作,然後有一天突然爆發而灰飛煙滅了,呵呵。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一個愛作的人來講,其實許多時候,小作、大作、不作的邊界是很難把控的。有時候,你覺得自己是在小作,可對方卻認爲你在大作;而且,小作多了,慢慢地也會積累成大作而傷身。但有意壓抑不作呢,你心裏又會感覺不痛快。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不去想作不作的問題。因爲所有的作,都是在向外求。

所謂“有求則苦,無欲則剛”。當你向外求的時候,你的幸福就掌控在了別人的手心裏。所以,你要學會向內求,學會好好愛自己。

要知道,一切外求的東西,都無法帶給你真正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來自於一個地方,那就是我們的內心。

所謂無事生非。一個人太閒,就容易胡思亂想,疑神疑鬼,作天作地。所以,給自己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找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讓自己忙起來吧。當你變得又忙又美又自信的時候,幸福就掌控在了你自己的手裏。你愛作不作,都自在!哈哈!

延伸閱讀:

1. 學會非暴力溝通

2. 如何成爲人際溝通高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