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的富人都愛看新聞聯播?

財富是一門玄學。你的初期資本和執行力,這是起碼的必備要素,剩下的要看財富節點的選擇和判斷。

所謂財富節點就是個路徑問題,路選對了,時代是推着你走的。特別俗的話叫做:風口。小的財富節點是掌握了某些行業內信息不對稱的資源,這至少讓你變成小富。大的財富節點是發現了社會變動中產生的新的空當,這能讓你暴富。

財富節點的選擇

中國近代史自1840後開始,社會變動極大,幾乎每三十年就會發生大變,一直持續至今。在國家政治視野下是歷史悲劇、喪權辱國,但對於個人來說可能是個巨大的商機。

比如鴉片戰爭後大清簽訂了南京條約,上海開埠。教科書裏只寫了這是中華民族的屈辱,但忘了說這是罕見的財富節點。

在當時你要有啓動資本做對外貿易的生意,不出意外肯定會成爲鉅富,雖然這種人會被教科書稱之爲“買辦”。

比如湖州有個不起眼小鎮,叫南潯,專營絲綢、茶葉、瓷器海外貿易。這個小鎮在清末才一萬多人口,卻有衆多豪門,號稱“四象八牛72黃狗”,“象”是家中財產1000萬兩銀子,光四隻大象家族的財產,就有四千萬兩白銀以上,而當時清政府在1900年一年的稅收才八千萬兩。

上海開埠後你要有機會做上外貿生意,路徑正確,乘風破浪,這就叫搭順風車。還有的瘋子更爲瘋狂,在局勢混亂時期提前預測財富節點,敢於拿着資本賭國運,成功則爲暴富。

比如上海大班哈同,當年也就是做黑色生意的小富。他抓住命運轉折時機就是一次無序變動中拿下的。1884,中法戰爭,大清朝眼瞅着在西南把法國人幹挺了,大清國內一派喧譁氣氛,社會上一下子有了揚眉吐氣,清算洋人的的風聲。好多在上海灘的洋商還記得當年小刀會和太平天國時的血腥亂象,一緊張就把資產賤賣,紛紛捲包走人了,當時的混亂讓上海地產暴跌。

但是哈同反其道而行之,堅持認爲以大清的尿性,絕不敢清算外國人,上海還會是東方魔都,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所有身家都掏出來,壓在上海的地產上面(買的就是現在的南京路),賭國運。邏輯很簡單:要麼大清尿,哈同贏;要麼大清硬,哈同死。結果呢?大清尿了,上海繼續魔都,他的地價瞬間暴漲了一百倍,哈同立馬上海頂級富豪,那時他才33歲。

把握住財富節點的人都富了

其實近四十年來,纔是中國社會變動最大的時代。改革開放初期,政府總結爲四個字並大力宣傳——“勤勞致富”。這個概念過於片面,很大程度上勤勞只是單向度出賣勞動力,而勞動力在中國不是稀缺資源。中國之所以近幾十年產生這麼人富了起來,還是因爲財富節點多。

八十年代至今,總結起來有以下明顯巨大財富節點:

1. 改革開放初。那時遍地的行業空白和信息不對稱,只要選好一個小路徑,努力經營,財富會增長很快,有很多的財富傳奇,但都是時代產物,一個個刻板的例子,是無法複製的。比如北京鉅富李曉華,八十年代初靠着在北戴河賣冷飲、開錄像廳掙了100萬,完成原始積累,你現在賣冰棍溫飽都夠嗆。

2. 就是98年商品房房改。1998年,在國企改革、金融危機等多方面因素之下,取消福利分房、允許按揭貸款,開啓了房地產市場。那是房價入場的起點,入場即賺,好多人悶聲乃至借錢買了,也有人習慣了單位分房,覺得太貴不買,一直觀望。很多人都沒想到二十年後房子會成爲財富的分水嶺。

3. 2001年加入WTO之後,中國成爲世界工廠。江南地區的大量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廠,靠着喫外貿單子,積累下了家族資本。但是近幾年隨着時代口徑的變化,財富停滯,江南地區不少小康家庭的路徑都是如此。

4. 2008年的4萬億,上面花花放水,不斷的熱錢進入市場,最後湧入了樓市。08年是個爭論激烈年,有些人認爲房地產勢必成爲超發貨幣蓄水池,儘早入場,還有些人堅持房產分分鐘崩潰,誰入誰傻。當年的爭論,結果一目瞭然。但消極影響是投機心理濃厚,誰做實業誰傻逼。

大家身邊目所能及的所謂有錢人,都大多和這幾個財富節點有關。

那我們怎麼去發現這些財富節點?

很簡單,看《新聞聯播》。

或者說就看中央經濟會議,主要跟政策相關的。

在國內,國家幹任何事情,都是做規劃,提前告知的,寫在工作報告裏。只看你有沒有心,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心思去解讀。

很多人對政策性文件嗤之以鼻,甚至百般嘲笑。這些人非常淺薄和可笑。你知道高層領導到企業調研參觀。這些企業boss說的最多一句話是什麼嗎?是希望能第一時間瞭解到國家的紅頭文件,理解國家的政策規劃。是不是很有意思?我們認爲忽悠人的東西,某些人卻視若珍寶。

借力者強,借勢者智。國家的重大戰略或者科技發展的風口,對企業家而言都是一次大的機遇。

如果你有犀利的眼光、緊跟時代步伐的勇氣,那你就能借政策之力,讓企業一舉成功。

11 魯冠球:緊跟國家政策,成爲汽車界首富

魯冠球,中國汽車界的首富,身家高達515億元。創業之時他才24歲,而且還是個打鐵匠,但就是憑藉着對國家政策的精準解讀,纔有了現在的輝煌。

1969年,中央出臺文件,允許每個人民公社搞一個農機修配廠。當週圍的人還在觀望時,魯冠球就和其他6位村民湊了4000塊錢,辦起了公社的農機修配廠。

雖然當時只能做最初級的鐮刀、鋤頭、斧頭、柴刀等,但魯冠球的事業總算是開始了。

當年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

到了1979年,魯冠球的工廠已經做了10年,這段時間他什麼都做,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但企業到底要專注於哪一點,連他自己都沒底。

直到1979年,魯冠球看到《人民日報》一篇社論《國民經濟要發展,交通運輸是關鍵》,判斷出國家將要大力發展汽車業,於是決定砍掉其他項目,專攻萬向節,並把工廠改名爲蕭山萬向節廠。

萬向節,就是汽車傳動軸和驅動軸的連接器。魯冠球的判斷果然沒有錯,此後中國汽車業不斷髮展,萬向節供不應求。

萬向節

此後,從萬向節開始,魯冠球專注於打磨汽車零件,企業也乘着國家戰略的春風,越做越大,產品還走向了全球各地,現在在美國製造的汽車中,每兩輛就有一輛使用萬向製造的零件。

吳仁寶後來還登上了美國《新聞週刊》封面,成爲繼鄧小平之後第一個登上《新聞週刊》封面的中國人

11 吳仁寶:看《新聞聯播》賺了1個億!

當年,吳仁寶帶着華西村民一路走來,把村子做成了有名的“天下第一村”,祕訣就是——看《新聞聯播》。

吳仁寶有個習慣,每天雷打不動看《新聞聯播》,1992年2月,他看到新聞裏不斷在播鄧小平南巡講話,他覺得有大事發生,一直反覆揣摩。

直到當年凌晨2點,他恍然大悟,並在3點召開經濟會議,並喊出石破天驚的四個字:“借——錢——喫——足!”

原來,吳仁寶分析,小平南巡勢必會讓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經濟一起,原材料必漲,於是,吳仁寶決定拼命借錢,猛喫原材料,狠“賭”一把。

當天開始,華西村狂借2400多萬,瘋買上萬噸鋼坯、上千噸鋁錠,把倉庫全堆滿。當大多數人還不明所以時,全國迅速掀起建設熱潮,一切不出吳仁寶所料,原材料很快狂漲數倍。

就這樣,華西村的經濟從此躍上了一個新高度,成爲了億元村,之後又向十億村、百億村的目標一往無前。

後來有人打趣:“吳仁寶看了一次《新聞聯播》,就賺了1個億啊!”

所以中國的大老闆最愛看《新聞聯播》。

就像首富比爾·蓋茨說的那樣:“任何一個聰明的企業家都善於藉助別人的力量,這樣可以大大加快你成功的速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