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富人都爱看新闻联播?

财富是一门玄学。你的初期资本和执行力,这是起码的必备要素,剩下的要看财富节点的选择和判断。

所谓财富节点就是个路径问题,路选对了,时代是推着你走的。特别俗的话叫做:风口。小的财富节点是掌握了某些行业内信息不对称的资源,这至少让你变成小富。大的财富节点是发现了社会变动中产生的新的空当,这能让你暴富。

财富节点的选择

中国近代史自1840后开始,社会变动极大,几乎每三十年就会发生大变,一直持续至今。在国家政治视野下是历史悲剧、丧权辱国,但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个巨大的商机。

比如鸦片战争后大清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开埠。教科书里只写了这是中华民族的屈辱,但忘了说这是罕见的财富节点。

在当时你要有启动资本做对外贸易的生意,不出意外肯定会成为巨富,虽然这种人会被教科书称之为“买办”。

比如湖州有个不起眼小镇,叫南浔,专营丝绸、茶叶、瓷器海外贸易。这个小镇在清末才一万多人口,却有众多豪门,号称“四象八牛72黄狗”,“象”是家中财产1000万两银子,光四只大象家族的财产,就有四千万两白银以上,而当时清政府在1900年一年的税收才八千万两。

上海开埠后你要有机会做上外贸生意,路径正确,乘风破浪,这就叫搭顺风车。还有的疯子更为疯狂,在局势混乱时期提前预测财富节点,敢于拿着资本赌国运,成功则为暴富。

比如上海大班哈同,当年也就是做黑色生意的小富。他抓住命运转折时机就是一次无序变动中拿下的。1884,中法战争,大清朝眼瞅着在西南把法国人干挺了,大清国内一派喧哗气氛,社会上一下子有了扬眉吐气,清算洋人的的风声。好多在上海滩的洋商还记得当年小刀会和太平天国时的血腥乱象,一紧张就把资产贱卖,纷纷卷包走人了,当时的混乱让上海地产暴跌。

但是哈同反其道而行之,坚持认为以大清的尿性,绝不敢清算外国人,上海还会是东方魔都,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所有身家都掏出来,压在上海的地产上面(买的就是现在的南京路),赌国运。逻辑很简单:要么大清尿,哈同赢;要么大清硬,哈同死。结果呢?大清尿了,上海继续魔都,他的地价瞬间暴涨了一百倍,哈同立马上海顶级富豪,那时他才33岁。

把握住财富节点的人都富了

其实近四十年来,才是中国社会变动最大的时代。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总结为四个字并大力宣传——“勤劳致富”。这个概念过于片面,很大程度上勤劳只是单向度出卖劳动力,而劳动力在中国不是稀缺资源。中国之所以近几十年产生这么人富了起来,还是因为财富节点多。

八十年代至今,总结起来有以下明显巨大财富节点:

1. 改革开放初。那时遍地的行业空白和信息不对称,只要选好一个小路径,努力经营,财富会增长很快,有很多的财富传奇,但都是时代产物,一个个刻板的例子,是无法复制的。比如北京巨富李晓华,八十年代初靠着在北戴河卖冷饮、开录像厅挣了100万,完成原始积累,你现在卖冰棍温饱都够呛。

2. 就是98年商品房房改。1998年,在国企改革、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之下,取消福利分房、允许按揭贷款,开启了房地产市场。那是房价入场的起点,入场即赚,好多人闷声乃至借钱买了,也有人习惯了单位分房,觉得太贵不买,一直观望。很多人都没想到二十年后房子会成为财富的分水岭。

3. 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江南地区的大量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靠着吃外贸单子,积累下了家族资本。但是近几年随着时代口径的变化,财富停滞,江南地区不少小康家庭的路径都是如此。

4. 2008年的4万亿,上面花花放水,不断的热钱进入市场,最后涌入了楼市。08年是个争论激烈年,有些人认为房地产势必成为超发货币蓄水池,尽早入场,还有些人坚持房产分分钟崩溃,谁入谁傻。当年的争论,结果一目了然。但消极影响是投机心理浓厚,谁做实业谁傻逼。

大家身边目所能及的所谓有钱人,都大多和这几个财富节点有关。

那我们怎么去发现这些财富节点?

很简单,看《新闻联播》。

或者说就看中央经济会议,主要跟政策相关的。

在国内,国家干任何事情,都是做规划,提前告知的,写在工作报告里。只看你有没有心,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心思去解读。

很多人对政策性文件嗤之以鼻,甚至百般嘲笑。这些人非常浅薄和可笑。你知道高层领导到企业调研参观。这些企业boss说的最多一句话是什么吗?是希望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的红头文件,理解国家的政策规划。是不是很有意思?我们认为忽悠人的东西,某些人却视若珍宝。

借力者强,借势者智。国家的重大战略或者科技发展的风口,对企业家而言都是一次大的机遇。

如果你有犀利的眼光、紧跟时代步伐的勇气,那你就能借政策之力,让企业一举成功。

11 鲁冠球:紧跟国家政策,成为汽车界首富

鲁冠球,中国汽车界的首富,身家高达515亿元。创业之时他才24岁,而且还是个打铁匠,但就是凭借着对国家政策的精准解读,才有了现在的辉煌。

1969年,中央出台文件,允许每个人民公社搞一个农机修配厂。当周围的人还在观望时,鲁冠球就和其他6位村民凑了4000块钱,办起了公社的农机修配厂。

虽然当时只能做最初级的镰刀、锄头、斧头、柴刀等,但鲁冠球的事业总算是开始了。

当年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到了1979年,鲁冠球的工厂已经做了10年,这段时间他什么都做,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但企业到底要专注于哪一点,连他自己都没底。

直到1979年,鲁冠球看到《人民日报》一篇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判断出国家将要大力发展汽车业,于是决定砍掉其他项目,专攻万向节,并把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

万向节,就是汽车传动轴和驱动轴的连接器。鲁冠球的判断果然没有错,此后中国汽车业不断发展,万向节供不应求。

万向节

此后,从万向节开始,鲁冠球专注于打磨汽车零件,企业也乘着国家战略的春风,越做越大,产品还走向了全球各地,现在在美国制造的汽车中,每两辆就有一辆使用万向制造的零件。

吴仁宝后来还登上了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一个登上《新闻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11 吴仁宝:看《新闻联播》赚了1个亿!

当年,吴仁宝带着华西村民一路走来,把村子做成了有名的“天下第一村”,秘诀就是——看《新闻联播》。

吴仁宝有个习惯,每天雷打不动看《新闻联播》,1992年2月,他看到新闻里不断在播邓小平南巡讲话,他觉得有大事发生,一直反复揣摩。

直到当年凌晨2点,他恍然大悟,并在3点召开经济会议,并喊出石破天惊的四个字:“借——钱——吃——足!”

原来,吴仁宝分析,小平南巡势必会让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一起,原材料必涨,于是,吴仁宝决定拼命借钱,猛吃原材料,狠“赌”一把。

当天开始,华西村狂借2400多万,疯买上万吨钢坯、上千吨铝锭,把仓库全堆满。当大多数人还不明所以时,全国迅速掀起建设热潮,一切不出吴仁宝所料,原材料很快狂涨数倍。

就这样,华西村的经济从此跃上了一个新高度,成为了亿元村,之后又向十亿村、百亿村的目标一往无前。

后来有人打趣:“吴仁宝看了一次《新闻联播》,就赚了1个亿啊!”

所以中国的大老板最爱看《新闻联播》。

就像首富比尔·盖茨说的那样:“任何一个聪明的企业家都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这样可以大大加快你成功的速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