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使用手册


我们每个人肩膀上立着的大脑,就是世界上最精良的智能设备,我们能够想玩一样实时地识别图片中的各种物体,大脑的记忆容量也无巨大,据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13.3年时长的高清电视录像。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只能设备,我们却没有一个使用手册,没有去极大的发挥它的潜能。本文就是利用脑科学的最新发现,来揭示大脑的奥秘,并提供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大脑的使用效率。

大脑的工作模式

大脑有2种模式:Focus模式和Diffuse模式:

  • 专注模式(Focus mode):当我们专注学习时候的模式,在大脑的小范围中进行,只调用大脑的相邻部分。
  • 分散模式(Diffuse mode):当我们休息、睡觉、运动的时的模式。在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什么什么事情都没有想,但实际上大脑在后台运行,并且可以对大脑的进行跨区域的连接,产生创新的想法。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要频繁地在这两种模式中切换,特别当我们在某个问题中专牛角尖时,我们要跳出来,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站起来走一走。

历史上很多人都是通过访问Diffuse模式中的想法来获得成功的。比如爱迪生,他休息的时候会拿一个球,当睡着的时候,手就会松开,球倒在地上,把他惊醒,他就可以知道在Diffuse状态中的所思所想,这些想法就是创意的源泉。

锻炼被科学证明是对促进大脑长出新的神经元的最好的药,没有之一。所以每天花一些时间去锻炼,不光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变聪明,呵呵。

睡觉也是Diffuse模式的一种,我们有时为了赶学习进度而熬夜,这都不是正确使用大脑的方法。睡觉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睡眠的时候,会把细胞间的毒素清理掉,睡眠还会激发Diffuse模式,让白天学的东西在更大的范围中消化,就像砌砖的时候我们要化时间晾干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这不是浪费时间,而反而会加快我们的学习进度。

大脑的记忆模式

大脑分成2种记忆:

  • 工作记忆:只是在工作中才使用的临时记忆,普通人的工作记忆空间只有4块。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就是以工作记忆的大小来衡量的,工作记忆越大的,可以同时处理的东西越多,对应的表现就是学东西越快。
  • 长期记忆:长期记忆才是决定人的能力的决定因素。只有当我们把技能放到了长期记忆区,我们才算掌握了这项技能。长期记忆区的大小几乎是无限的。

要让大脑形成长期记忆,只有通过练习和不断的重复,一天花5个小时学习,不如5天每天花一小时学习,适当间隔的学习会加强我们的长期记忆。

大脑的记忆还有一个特点是,大脑特别擅长图像记忆,这和计算机很不一样,计算机都擅长把数据结构化,一个7位电话号码,最终就是14个bit,这对电脑来说是最简单的了。可是大脑偏要把这些数字,变成和往常有一些关联的图片才能记住,比如:2517984,如果把它想象成:你我一吃就胖死了,然后想象成一副很惊悚的图片,这样这个电话号码就很容易记住了。可是奇怪的是,由于图片的容量很大,计算机是很不擅长的,比如一张手机拍的照片都会达到5M,这样的容量足够存一本书了。

所以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尽量和某些图片产生关联,这样才会使用到大脑最擅长的图片记忆区。

组块(Chunking)

什么是组块

组块就是把知识打包的过程,只有把知识组块了,这才是我们学完东西的标志。组块了的知识就像是砌得整整齐齐的墙,方便和别的组块产生连接。

当我们把组块后的知识后,当我们思考时,就只会占用一个工作空间,这极大地增加了我们的思考带宽。
小的组块可以形成大的组块。

如何组块

组块知识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首先,要有建立这些组块的基础组块,比如当我们要学习概率论的时候,我们应该是已经有基本的数学知识。

然后,组块一定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就像是强力胶水,把各种基础组块拼接在一起形成新的组块。

回忆是形成组块的高级手段,在学完一章后,迅速地关上书,回忆一下刚学过的知识,这可以加深记忆。

测试也能强制自己去加强正在组块的知识,各种测试都可以,所以很多书后面有测试题,都要尽量认真做一下。

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知识组块后,就会形成组块仓库,领域专家更多的在平时把知识组块化,形成巨大的组块仓库,然后在使用的时候靠直觉来决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棋手可以一人对多人下棋,看他下得很轻松,其实这都是建立在平时艰苦的组块基础上的。

组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说到组块,就不得不说刻意练习,可以练习其实就是总是关注更难一点的知识,这就让自己始终在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到的知识,这个难度的控制必须很精准,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并且要有导师不停地给反馈。刻意练习是good 到great的关键路径。

思维定式是我们学习的障碍物。我们在学习了一个新的东西后,总是习惯于就用它解决任何问题,这种顺风顺水的感觉很好,可是这会是我们总是陷在一个小空间里面,做成了一个井底之蛙。更可悲的是,思维定式经常发生在聪明的人身上,他们有比普通人更宽的工作记忆,容易沉入工作中,更不容易被打扰,这导致聪明人比普通人难以接受到不同的信息,导致思维定式。

穿插学习会提高我们的组块能力。最近的脑科学发现,如果我们在同时学不同的东西时,由于各种知识互相启发,会产生很多融合,促进长期记忆。

如何不拖延

拖延是一切的敌人,这一点毫无争议。拖延很像一种毒药叫砷,这是18世纪风靡欧洲的美容药。现在我们很难理解当时为什么人服用这么大剂量的砷,却不会马上中毒。但实际上是,第一次吃一点点的砷时候,人会有一点反应,但是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适应性,然后就计量越来越大,但身体依然看上去很健康,但当有一天发现问题时,已经无法医治。拖延就是这样,一点点在我们心中长大,让我们一天天变得无能。

拖延习惯养成记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通过:诱因、常规程序、奖励、和信仰。
比如,当我们想完成007的作业时,一想到要写2000字,我们瞬间觉得很烦,这就是诱因。然后这么办,那就去逛逛朋友圈吧,这个时候,我们心里会有一种愉悦感,至少是短期的。烦了就逛朋友圈,这就是常规程序,这种短暂的愉悦感就是奖励。之后,在长期的过程中,我们都没有学习,但这也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可是当多少年过去后,就会和周围的人产出巨大的认知差距,并且在很多基本的决策上产生种种错误。

如何克服拖延

拖延习惯是上面这四步产生,那我们就在这四步上进行阻击。

降低起因,起因通常就是一个小小的触动,比如手机轻微的一振,就会把人拖入既定拖延程序。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起因,千万不要老是动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和这些诱惑抗衡,我们最简单的就是尽量远离诱因。比如我们可以把手机放远些,可以带上主动降噪耳机,关掉电脑上的社交软件,等等。现代心理学发现,人的意志力其实是一种能量,每天就这么多,如果我们用在对抗诱因上,我们就不能用在别的地方了。

建立新程序。我们需要有一些仪式感,我们可以找一张专门的桌子,坐专门的舒服椅子,或者在开始工作时泡上一杯茶,这些都让我们形成一种既定程序,一开始了,就进入深度学习中。

奖励自己。在达到一个学习目标后,就奖励下自己,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自己喜欢的书,看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影,吃一顿自己喜欢的美食,什么都可以。让学习成果和奖励建立一种联系。

建立学习的信仰,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学习朋友,建立学习圈子,互相促进学习。

拖延杀手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这可能是对付拖延的最好办法了,我们拖延是因为我们对结果的恐惧,这可能是10公里的跑步,高难度的考试,长长的文章,一想到这些,我们就烦,就恐惧,这容易给那些无聊的App可趁之机。可是如果我们能这样想,我们现在要学习了,我就学30分钟,没有达到目标也没关系,我就学30分钟,能学多少就算多少。如果这样想了,是不是压力瞬间就小了。然后准备好我们的学习仪式,并把诱因处置好,那么我们基本上就能对付拖延了。

睡前列明天的计划,睡前列计划,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在睡觉的时候,就能在后台为我们默默地做准备,第二天或许已经有很多想法了。在第二天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做最难的事情(吃那只难吃的青蛙),把最好的精力留给最值得付出的事情上。

提早下班,我们不打疲劳战,我们认真对待白天的每一分钟,我们规定自己下午5点必须Sign off,这样可以逼迫自己白天提高效率。让我们把晚上的时间留给家人,留给大脑的分散模式。

最后

如果你经常分神,无法集中注意力,动不动就做白日梦,那么恭喜你加入了创意俱乐部,因为你有发散思维的能力,你有能力把不同的思考连接起来,这就是创新。但是光有发散的能力还不行,你还要在自己的大脑里要一个组块仓库。而把知识组块化的过程异常艰辛,我们需要刻意练习、图形记忆、克服拖延。但是一旦我们能够把知识组块化,我们就能比聪明人更多成功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诺贝尔获奖者智商平平的原因。

普通人 + 大脑使用手册 == 牛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