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宽:什么才是好官员 | 资治通鉴

倪宽:什么才是好官员 | 资治通鉴

图 | 富春山居图

【专栏介绍】

解读《资治通鉴》,欢迎关注。

这是第 174 篇。

【发生时间】

公元前一一三年

【相关人物】

倪宽

【故事大概】

从政,是一条没有多少自主性的道路。因为政治所关系的,是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错综复杂。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而政治场上的人,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严苛,有的仁慈,有的违法,有的守法。对于政治场上的人,不能够单看表面,要看底面。不能单从一两个方面来分析,而是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今天,就来讲一讲汉武帝时期官场上的几个代表人物。

一、仁厚务本的倪宽

独左内史儿宽,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务在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

倪宽,算是一个励志的人。家里很穷,是依靠读书,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后来,当了左内史。左内史,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政务。我们说倪宽是个务本的人,体现在他主抓农业,提议开凿六辅渠。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使得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百姓,为国家服务。

仁厚,指的是倪宽在审理刑罚、诉讼上面,较为宽大与公平。同时,倪宽还减少赋税的收取。

在任人方面,倪宽不以名声大小来选拔人才,选择那些忠厚仁义的人来辅佐自己处理政务。

从上面这几点来看,倪宽是个好官,所以《资治通鉴》上面才说他“吏民大信爱之”。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对他非常尊敬,非常喜爱他。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倪宽却不是一个好官,为什么呢?

仔细看上面的原文,会发现有这样一句:“租多不入”。

倪宽对于百姓的仁厚,导致了国库的粮食不足。这一点,是非常危险的。汉武帝时期,各种大工程,对内对外的扩张,都需要大量的粮食支撑。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甚至比没有兵器更加危险。

倪宽通过自己的仁义,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与极好的名声,但是却无法得到好的结果。这不禁让人怀疑,对百姓好,就是好官吗?汉武帝也同样怀疑。

这时候,刚好遇到了大军出动,急需粮食作为后备。如果以粮食储存量作为考核指标,倪宽是远远不达标的,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将倪宽免职。

百姓一听到这样的消息,非常担心。为什么呢?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好官,因为对百姓好而被免职,这不是扯淡吗?于是,富家用牛车,穷人家用担子,把家里的粮食全部都调到了仓库里面,让倪宽的考核指标,大大超出了预期。

汉武帝听到后,深感为奇。

二、残忍风气的形成

为什么百姓会这么做呢?这是因为,在汉武帝时期,整个官场的氛围,都变得有些许的诡异。

汉景帝时期,周亚夫担任丞相,而赵禹担任丞相史,相当于丞相的小秘书。赵禹在丞相府中的名声非常好,大家都认为他廉洁公平。但是,周亚夫并不这样看。周亚夫认为,赵禹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害处,但是一旦手握大权,害处就会逐渐展现出来了。

后来,赵禹担任少府,果真变得非常严苛,事事都依照法制,严酷且急切。少府这个职务,掌管皇室的财物。在这样的官职下面,是不容许有一丝的私利出现的。因为权力一旦发生寻租,势必会造成巨大的利益流失。这就好比,在转钱的时候,小数点点错几位,造成的结果就完全不同。

我们知道,汉景帝时期,国家还是比较弱的,所以主张“黄老之治”,各方面都是宽松的。相比于秦朝的法制,此时的制度,更偏向于宽松的人治。所以,周亚夫才会认为,赵禹什么事情都要拿着法制来作为尺度,是有点过。甚至,还产生了不信任感。

在势治,术治,法制三种制度下面,实际上,法制是最为牢固的。但是,一个秉持着法制的赵禹,却在官场上格格不入,也确实令人唏嘘。

说完了赵禹,再来说一说尹齐。尹齐这个人,喜好杀人。一个喜好杀人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就会变得面目全非。所以,在担任了中尉之后,百姓对他的印象是越来越差了,由此对国家的忠心程度,也变得越来越弱。

基于这样残酷的社会氛围,大家才会认为倪宽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好官。所以,在听到他要被罢免的时候,都非常焦急,出动大量的人为国家捐粮食。

三、如何辨别好官员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还讲过了义纵、王温舒等酷吏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是能够发现一种割裂感。那就是好官员与坏官员,仿佛经常在一个人身上反复重现。一个仁义的官员,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是对国家不忠的人。一个执法严格的人,看起来非常残酷的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是秩序的维护者,却是对国家最忠心的人。

这种割裂感,使得对官员的考核,必须形成多维度的分析与考虑。

例如,我们常说某个人的名声非常好,但在私底下,却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坏人。他的好名声,是通过勾结群党所造成的。一个人,到处有人在骂他,但他却是一个清官、严官,到处得罪坏人,所以名声才会非常差。如果以名声好坏来选拔人才,那势必就会造成偏差。

例如赵高。

赵高在秦始皇面前,卑微得像一条狗,对秦始皇是无微不至。所以,秦始皇才会如此地信任他,甚至免除他的罪行,让他担任胡亥的老师。大家注意,在秦朝,免除罪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秦朝的法律非常严,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够随意超越法律来做事。所以,免除赵高的罪行,势必是强行解释法规才能够做到。

秦始皇的信任,并没有将赵高的野心驯服。赵高是有野心的,只不过在秦始皇的威严之下,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在秦始皇死后,这种野心瞬时间失去了束缚,变成了一种无法抑制的可怕力量,迅速吞噬了整个秦朝。

在秦始皇时期,能说赵高是个坏人吗?不能。因为他伪装得太好了,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皇子的老师。但是,从结果来看,赵高却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奸臣。所以,在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多维度的分析。

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姜太公吕尚被分为齐国君主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个贤人狂矞给杀了。这个狂矞,是做了坏事吗?没有。他只是不承认姜尚的君主地位而已。作为一个隐士,天下大事与我何关,是姜尚还是其他人做了国君,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是,在姜尚看来,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样不承认自己,相当于是乱了法制,国不国,君不君,哪里像什么样子。于是,杀鸡儆猴般地,就把狂矞给处理了。

周公旦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派人劝阻了姜尚,认为他这样做太残酷了。

姜尚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来反驳周公旦:“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虽臧获不托足于其轸也。”

意思是,现在有一匹马在你面前,看起来是一匹非常好的马。但是,你赶它的时候,它不往前走。你拉它的时候,它不往回走。这样的马,有什么作用呢?

在姜尚看来,狂矞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贤人却又不是贤人的人。如果不能够为国家服务,为君主服务,留着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我们分析姜太公的做法,会觉得姜太公未免过分了一些,就因为人家不听话,不承认自己,就杀了人家,这哪里有点仁义的样子?但是从国家的角度,如果大家都被狂矞给影响了,都离散了,国家的凝聚力自然也就消散了,国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姜太公必须要干预。

四、多重人格

生活中,很多人也是复合型的人格。在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好。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可怕。

例如,有些高材生,会在饮水机里面下毒,会杀害室友。像《人民的名义》里面的祁同伟,表面上是一表人才,暗地里却是一个贪污犯。所以,很难通过表面去揣测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太多面了,太可怕了。

就像我们在前文所说的,政治上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官员的选拔来说,更是如此。如何从变脸人身上,去探索其最深,最真实的一面,尤为重要。

韩非认为,首先要听他说的话。其次,要看他做的事情,是不是跟他说的话符合。你咄咄不休,没问题。但是你做的事情,完成的结果,要能够符合你说的话。符合了,给你赏赐。不符合,给你惩罚。

就像倪宽一样,你行仁义,没问题。但是,一旦因为你的仁义,造成了大军出动受阻,那么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就像赵禹,你持法制,被很多人骂,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只要真的做出了结果,那么最后当上御史大夫,也是没问题的。

对于狂矞来说,也是如此。不管你名声有多好,甚至还有周公旦来为你讲话,只要你做出的结果是对国家,对国君有危害的,就要把你给杀了。这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触类旁通】

一场迷信的大阴谋 | 资治通鉴

【欢迎关注】

历史使人明智,经典使人通达。

领略历史魅力,感悟先贤智慧。

欢迎搜索公众号:稽圣

微信号:jishengwh

进行关注并订阅所有文章,欢迎转发、在看、收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