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再艱難,也要給自己一點勇氣

我有幸從幾個書友的推薦書目中看到了這本書,開始以爲它是勵志雞湯文,快速翻看,但是讀着讀着就發現它集心理學、勵志學、哲學等形成了一個不錯的綜合思考方向,對我們日常生活富有啓發性的見解。

最有趣的是這本書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並參入引入入勝的故事讓人讀起來帶入感增強,並且帶有很強的趣味性。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作爲西方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他的經典書籍《超越自卑》、《人性的研究》至今暢銷。

岸見一郎是日本著名哲學家、勵志導師,專注於研究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同時也是一名心理輔導師。這本書裏的哲學氣息與阿德勒心理學相得益彰,大概是基於岸見一郎對阿學說長期專研的結果吧!

該書通過哲學家和青年五夜的探討交流新出我們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深入發掘,也讓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在提問和回答裏得到充分展示,也啓迪着我們的思考。

內容:

自卑的青年與哲學家進行一番辯論,

區別原因論和目的論

人可以改變嗎?

這還得從一個小故事開始,青年的一位朋友是一個多年躲避在房間裏的男人,他希望像正常人一樣找到一份工作,走出房間,可是他一走出房間就會心悸害怕、手腳發抖。

青年認爲可能是以前的心靈創傷導致的,並堅稱過去的原因導致現在或未來的結果,難以改變。

然而哲學家運用阿德勒的觀點說:你朋友不是因爲不安才無法走出去,而是爲了不走出去才製造了不安情緒,就是他先把不走出去作爲目的,再爲這個目的完成合理的原因。這聽起來很有啓發性。

阿德勒否定弗洛伊德的心靈創傷的學說,他提出:  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爲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你想變成別人嗎?

每個人都可能追求幸福、成功、自由的美好生活嚮往,他們大多不滿足自己現狀而想獲得自己偶像般的生活,即成爲別人。然而過多人掩蓋了自己真實現狀,他們嫌棄目前的自己、製造虛無主義裝飾自己,卻沒有看到自己差距,沒能夠把握此時此刻去追趕,沒能看到自己到底能爲別人做些什麼。

實際上要學會認識到自己的現狀,不被自卑情節和優越情節帶偏,真正接受現在的自己,學會用信任去架構人際關係,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爲別人服務裏,一步步朝着理想狀態的自己去發展。

一切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

我們爲什麼會討厭自己?

我們爲什麼看到的全是自己的缺點,爲什麼與別人比較總會有自卑的心理作祟,是別人太優秀而自己太low?

阿德勒回答:不對。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爲你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爲了達到不要喜歡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點而不看優點。我們看待這些問題時更應該看看賦予了它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就無法做到。孤立、邊緣化是因爲感覺自己被他人、社會、共同體疏遠了。

那麼爲何每次想改變卻只是三分鐘熱度,然後又回到現狀?

簡單地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願意爲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閒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願意維持現狀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我們構建起的人際關係的目標是從中獲取別人的認同,以自我爲中心攫取利益?顯然不妥。人在社會的關係網絡裏要被認同就必須參與到共同體中,爲別人提供價值就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

人一生都要有歸屬感,有共同體感覺。小到家庭團體,大到文明傳承。具體來說就是,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本書帶來的收穫:

1.接納不足的自己——信任夥伴——爲別人服務

2.如果當正向思維不能解決問題,那麼可以試試逆向思維!!

3.重在當下,賦予完成事物的重要意義或使命,積極參與共同體中。

4.堅持批判性思維,挖掘深層原因,解決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