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工程師!請不要讓職業習慣毀掉職業生涯

測試人員關注失效,是因爲這可以增加發現失效的機會,用自己全部的創造力和技能,尋找產品中的關鍵問題。如果測試人員沒有找到關鍵問題,程序員就不能改正以後用戶可能會提測試員找到,通過發現程序中客觀存在的問題,測試員能夠幫助項目團隊更加了解自己的技能和產品風險,幫助他們更好,更具可支持性在市場中有可能更成功。

測試是項目團隊中唯一不直接關注項目成功的角色,其他人都在創造什麼或者創造性的知道創造,但測試人員是消極的,測試會是一種沉悶額工作。

因此,長期從事品控與質量工作者,都容易患上職業病,挑毛病、談風險,踩剎車,大部分時候說的和做的都對。正所謂“手裏拿個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但事情成功者往往那些有想法,有衝勁的樂觀主義者,正所謂“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往往成功”。不是因爲你正確才牛逼,而是應爲把事做成功你才厲害。所以,不要讓職業習慣影響了自己前進的步伐。

怎樣才能克服職業習慣帶來的職業慣性呢?

提升認知能力

產生思想並看到可能性的能力,人們很多時候只能夠想象的到的認知範圍之內的事情,而對於自己認知範圍以外的事情毫無意識。通過學習和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範圍,提升自己遇見未來的能力。

要提高自己的認知範圍,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讀好書對經典,讀書的過程是你和哲人對話的過程,用樊登老師的話來說,“讀書的過程就是你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孔孟、王陽明等人對話”的過程,現在人思考的東西很多在古哲人哪裏已經有現成的答案。

另一個方式就是結交各行各業的優秀的人員,擴充自己的認知範圍,大概在四五年前,和一個在老家做生意的朋友討論:“街上的飯館這麼多,爲什麼有的掙錢有的賠錢?”,他提到一個觀點讓我腦洞大開,他說沒有做生意之前也很疑惑,但做了生意大概想明白一些,比如說這街上有10家做生意的,其中有一家可以不靠飯館掙錢,靠高營業額掙錢。具體就是他用低利潤做到物美價廉,這樣他的空置率就可以控制的極地,翻檯率可以提高的更多,營業額就會變得更高,老闆可以拿着高額的營業額去幹更重要的收益更高的事情,從而達到利益最大化。但他的這個策略對其他飯館就是毀滅性的打擊或者不對稱競爭。

提升自己預見未來的能力,提升自己預見未來的能力,除了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還需要遇事多問幾個爲什麼?這裏和大家聊一個同學投資房產的故事。

他說告訴我,他身邊沒發生任何一件事情,他都要問幾個爲什麼?

比如一個同學買房了,大部分人態度就是,哇,這個同學好有錢啊!但很少有人問他爲什麼要買房?但他會和朋友約飯,問他爲什麼買房?買房的邏輯是什麼?如果他的邏輯成立,他嘗試想各種辦法也跟進投資。事實證明他的每一次投資都是正確的。

提升決斷力

決斷力是人們對事物發生發展的分析、判斷及處理的能力。很多時候對事情有一定的認知,也預見到未來的走勢,但因爲職業習慣,對於風險過多思考和評估,往往錯失了很多機會。

決斷力強的人必然有着高度認知。也必然是知行合一的高度踐行者。知行合一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真知纔有行,知而不行那都是沒有驗證過沒有能力支撐自信的想當然的假知。真知就能真做到,因爲都是你通過學習實踐反覆檢驗過的當然能做到。而不是通過一些文字表面的道理而想當然。當你的人生開始去除掉假知,慢慢開始掌握的都是真知的時候。還有什麼理由你不會去行動呢?

執行力

把想法付諸實施的能力。 有些人看似決斷力執行力很高,但就是出不了活。這種人的往往執行力是有問題的,對真正的執行力也存在着誤解。他們認知模糊,能力一般。靠着大量的低緯度行動堅持重複而不得始終,不是變成習得性無助者,就是偶有所成變成路徑依賴,最後沒有反饋還是變成習得性無助。有些人終有一天有幸悟到本質,也只能慘然一笑。而更多的人是到死都不明白,也只能怪一切的不公。

努力跟結果從來不會完全成正比,只有相對趨近於正比。但這是有前提的,在認知跟手段能力以及行動相匹配成事條件的情況下的時候。如果你認知能力都不夠妄圖憑藉低緯度的努力行動去拼量來湊,那對不起,結果肯定是事與願違。事情成敗從來都有其內在的邏輯跟客觀規律,不以盲目的低緯低質的努力的量而改變。雖說有句話叫量變產生質變,但這是有其邏輯在裏面的那就是你本身的質量(認知加能力),以及你的變量值(不偷懶的高水準行爲)。再用與數量不斷反饋調整,假以時日才能最終產生質變效應。

就像你健身每天拿着個1kg的小啞鈴做彎舉做一萬個,堅持三五年。除了手臂不適痠痛也是增不了肌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