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前線》(2020年8月)

卷首語:2020 年可以看作是自動駕駛規模化和商業化的元年

作者 | 趙鈺瑩

採訪嘉賓 | 吳甘沙

從整個自動駕駛行業來看,2019 年確實進入了低谷期。這一年,一些公司承諾的全自動駕駛沒有兌現,另一些公司承諾的無人車量產也沒了消息,更有不少的企業陷入發展瓶頸。在這樣的環境下,行業選擇沉默,不着邊際的目標不再有人提,浮誇的宣傳詞也不再有人念。

同時,越來越多的從業者表示:不相信全自動駕駛的實現。比如蘋果聯合創始人 Steve Wozniak 曾是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忠實信徒,但是去年的一場活動上,他卻說:“我真的要放棄 L5 自動駕駛了。”

對此,吳甘沙認爲符合達克效應。“一開始是無知者無畏,自信心迅速上升,攀升到愚昧之巔,但是後來發現問題越來越多,迅速滑落至絕望之谷,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有人選擇臥倒裝死,反正大環境不好,即使做的馬馬虎虎也可以融到錢;也有人選擇把危機看做是一次機會,就像丘吉爾說過的“不要浪費一次好的危機”,絕望之谷可以鍛鍊體質,然後更加精準的看客戶需求,看對了就可能進入開悟之坡。”

如果把 2015 年看做是自動駕駛元年,那麼 2020 年已經到了該交作業的時候,任何一個行業發展五年都是時候交答卷了。採訪中,吳甘沙表示,2020 年可以看作是規模化和商業化的元年,疫情給了這個領域很好的推動力,真正加速了自動駕駛的部署。從訂單數量來看,3 月份之後就開始快速增長,保守估計今年和去年相比至少有幾倍的提升。

對技術人而言,看事情的角度往往是技術上可以實現什麼。創業至今,吳甘沙學到了看客戶需要的是什麼,客戶需要的一定是高頻剛需且技術上要做到可量產的,可量產主要看三個層面:一是法律能否允許;二是技術能否支持去安全員且全天候;三是能否橫向複製。

“做人工智能的都知道這個事情往往是定製化開發,難以橫向擴展,這就無法實現規模化量產,所以高頻剛需可量產需要拆分來看,這樣還不夠,還需要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要會算賬,在不同場景下的運營成本是多少等。綜上,法律、技術、商業模式是馭勢科技總結出來的方法論,對很多要創業的人而言可能同樣具備借鑑意義。”

但是,2020 年的經濟環境是極其特殊的,疫情讓很多本就不“富裕”的企業雪上加霜,直接影響是企業削減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採訪中,他提到,今年的企業都很困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客戶找到省錢的辦法,這可能會讓他們未來幾年節省大量成本。

每一次歷史的災難都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爲補償 ——恩格斯

“我很認同這句話,我覺得今年提到的新基建就是很重要的一種技術補償。”在吳甘沙看來,新基建可以分爲三層:底層是基礎設施層,包括 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最上層是賦能型基礎設施,這可以幫助各行各業完成數字化轉型;中間層是融合基礎設施,比如無人駕駛在物流場景下的應用,這一層是建構在基礎設施層之上的,既融合了底層的技術優勢,又爲上層提供了條件,這就是今天新基建爲無人駕駛帶來的歷史性機遇。

巨頭入局,可我覺得他們與傳統車企長期合作太難

2020 年,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正式宣佈進軍車聯網或者開始大張旗鼓地攬人才、投重金、搞研發,這就好像每個行業發展到最後逃不過的定數一樣,總會迎來巨頭入局,這樣的變化對自動駕駛裏面的企業到底又意味着什麼呢?逃不過大魚喫小魚的定律還是各自綻放呢?

我覺得傳統車企與大型科技巨頭很難長期合作,真的很難,因爲兩者都有自己的驕傲。

在吳甘沙看來,傳統車企與新興創業公司更加互補,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事實上,這種關係是靈活的,因爲廠商多收一塊錢,車企就少了一塊錢利潤。但是,新興科技公司跟車企其實是可以形成共贏的。對新興科技公司而言,它往往非常大方地與傳統車企共享技術,而傳統車企也會毫無保留地與新興創業公司共享數據,這就是共贏,將時間線拉到兩年三年以後,你會發現彼此都獲得了成長。吳甘沙認爲,這種關係是真正經得起歷史考驗的。

對於自動駕駛這樣一個新領域而言,它沒有大到足以讓科技巨頭全力以赴,相反,投入太多人力和資源對利潤是有影響。對新興科技公司而言,只有全力以赴纔有可能成功,態度決定了創業公司必須做得更好纔可以活下去。

下一代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本質上是機器人,而機器人的核心框架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確定,無論是感知技術還是地圖規劃技術都出現良久,而感知各種各樣的複雜物體或者保證在惡劣天氣下仍然具備良好的魯棒性就需要新技術的投入,傳統模式基於深度學習做的事情,現在可能有了知識圖譜的加入,這些新技術的融入有望更好地解決安全問題。

傳統意義上,在 95% 置信度下,自動駕駛的事故率比人類駕駛員低 20% 才能證明是安全的,這需要行駛約 50 億英里,相當於 100 輛自動駕駛車輛,每天測試 24 小時,一年測試 365 天,測試時速爲 25 英里 / 小時,測試約 225 年,而這未來可能會通過技術水平的提高而無限接近這個數值。

“我很難預測未來可能的突破,因爲我覺得這種預測往往會被打臉,或者說預測未來更好的方式是主動創造。”短期來看,政策和標準依舊是重要的,未來的自動駕駛可能不需要百億數據的餵養。至於哪些公司可以笑到最後,吳甘沙認爲既對汽車行業有所理解,又能夠擁抱新技術的公司一定可以走出來。

採訪嘉賓:

吳甘沙,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中關村企業家顧委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建議人。吳甘沙致力於研發最先進的 AI 技術,以改變這個世界的出行、物流以至人類生活方式,創業前作爲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英特爾首席工程師,領導了英特爾的大數據技術戰略長期規劃,併爲其確立 5G 通訊、智能計算和機器人三大方向。

目錄

生態評論

強大如 GPT-3,1750 億參數也搞不定中國話

重磅訪談

百度七劍客王嘯對話一流科技袁進輝:新基建開啓程序員時代,10 年催生 10 倍以上互聯網機會

落地實踐

阿里巴巴大規模應用 Flink 的實戰經驗:常見問題診斷思路

企業機器學習平臺

Kerberos 和 Apache Sentry 乾貨實踐(上)

推薦閱讀

工資 2 到 2.5 倍,國內兩大芯片廠被曝挖走臺積電 100 多位工程師

論文解讀

時序動作提名生成的融合邊界內容圖神經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