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深處覓煙霞】31. 天涯斷腸人

​                                                                   天涯斷腸人

                                                                                ——《天淨沙·秋思》裏的鄉愁

這幾日身體微恙,比往日更加容易觸景生情。無意間看到同學羣裏誰發的視頻,一個英國留學的中國姑娘,實拍的回國艱辛路,幾萬塊錢買三五張機票,航班反覆取消,忍受各種煎熬,幾度哽咽。終於歸來,兩相對比,他鄉的無人問津和祖國的嚴格防控,感慨萬千,彷彿劫後重生一般。全程戴着口罩的姑娘,沒什麼豪言壯語,也無雅詞佳句,可那些發自肺腑的大白話,深刻清晰地訴說了真實的心路歷程。

一瞬間,想起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也不過是尋常之景,深秋時節,隨處可見,任誰也形容的出,卻神奇地疊加在一起,堆出了山一樣沉重的鄉愁。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輕輕吟誦,二十八個再普通不過的詞彙,彷彿漫不經心地石匠,隨性地以斧鑿在心上雕出紋理深刻的斷腸愁緒。

也許,許多背井離鄉的人,往往都會有別人所不知道的艱難,留學海外的並非皆是滿目光鮮,浪跡天涯的也全然不似想象中瀟灑。所以,倦了,累了,那些個深秋時節司空見慣的“藤”與“樹”與“鴉”,便更顯得“枯”“老”,更覺得心生“寒”;就連那匹隨行的“馬”,彷彿都在秋風裏,瘦削了幾許。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認爲,情緒的產生主要源於外界環境刺激、機體的生理變化和認知過程三者相互作用。可見,外界環境刺激對情緒的影響不容小覷。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也指出:“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中國詩詞曲中的景物,哪有不寄託着情思的呢!無怪乎人們讀文學作品,經常會將“借景抒情”掛在嘴邊了。《天淨沙·秋思》亦如是。

試想,若你背井離鄉,獨自漂泊;獨自漂泊,又混得不盡如人意;不如人意,卻又無顏或者無法踏上歸程。秋風起,暮色沉,寒鴉枝頭鳴。眼前小橋流水,人家依稀,不知今夜宿何處,步履沉沉歸無期。將是怎樣一番心緒?

倘使,仍年少,夢尤可追,自當別論。可若是,兩鬢白髮現,額上皺紋起呢?我看着鏡中自己的容顏,彷彿窺見牽着那匹瘦馬的中年男人,駐足橋邊,不遠處嫋嫋升起的炊煙,熟悉又陌生。家鄉,親人,彷彿都是遙遠的從前。年少時意氣風發的願景,策馬揚鞭走天涯的不羈,都定格在夕陽的餘暉裏,徒留日漸老去的無奈悵惘。親需養,你不在;子要教,你缺席。該有多少遺憾?兜兜轉轉,當曾經的雄心壯志消磨殆盡,回首,望盡天涯路,踟躕古道邊,方悔此生輾轉,辜負了生活本來的模樣,涼薄了生命原有的溫暖。

普通如我,平凡似你,男兒也罷,女人也好,總別等年華老去,才撿拾起平淡之好。不記得在哪裏讀過類似這樣的話語,大意是說所謂追求,不過是人心的貪婪,正像廣闊的海洋,永遠看不全樣貌。這話貌似正能量少了些,可經歷多了,才覺得,一日三餐,一室一家,普通的職業,溫暖的燈光,可口的飯菜,母親的叮嚀,愛人的嘮叨,孩子的笑靨,便是人生的全部。

或許,佇立在蒼涼暮色裏的馬致遠,看到夕陽尚且有山可落,枯藤至少有樹可依,寒鴉好歹有枝可棲,流水亦有小橋守望,輕撫相伴數年的瘦馬,也會想起家中昏黃柔和的燭光,眼眸清亮的妻子;也會覺得再遠的天涯,也載不動這如許鄉愁罷。

日出日落,四季更迭。馬致遠怎麼也想不到,千百年後的春日,疫情籠罩世界,遊子天涯腸斷盼歸,會有人反覆讀他這首小令,腦海裏湧出如此凌亂的思緒。如果會國畫就好了,就能在泛黃的不自覺融了年代感的宣紙上,勾勒出那條中國文人都想去走一走的天涯古道,繪出滿腹鄉愁的落魄,抖落夕陽下最後一抹秋的溫情,震撼無數疲憊的現代靈魂:莫等天涯腸斷方悔遲。

                                                                                     田玲寫於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