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圍城”嗎?

                            ——春雨綿綿

婚姻,外面的人想進來,裏面的人想出去。

老一輩說,婚姻就是打夥過日子。

我們這代人過的稱不稱心,可能很多人都是哄着自己過完。

每個人從走進婚姻的那天起,都是滿懷欣喜,全力以赴奔向未來可期的、自己編織的世界裏。

兩個沒有血緣的人,磕磕絆絆的順着生活的軌跡,走向生活的美好畫面。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生活中的一地雞毛,讓你懷疑人生。

三毛說:如果愛情不落實到日常的喫飯、穿衣、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裏,就不容易天長地久。

可又有多少人,正因爲生活中的這些喫喝、拉、撒,睡而分道揚鑣。

古往今來多少愛情敗於婚姻,也有數不勝數流傳於世的永恆愛情故事。

頭幾天,在一篇文章裏看到一句話:人必鬚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

當時,看完不知道什麼意思,就查一下。

原來,這是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部以愛情爲主題,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裏的一句話。

順着這句話,知道了小說的名字:《傷逝》。


小說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的方式,講述了他和子君衝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以一“傷”一“逝”結局。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時的新青年,子君認識涓生後便不斷拜訪他,聽他講新文化、新道德、新觀念。

深受其影響,並與之相戀。

之後子君又堅決地對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接着,與涓生一起尋住所,籌款,並不顧親朋的反對而同居,建立小家庭。

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務之中。


他們的愛情也未能“時時更新、生長、創造”。


在生活的柴米油鹽中,遺忘了曾經相處的愉悅,在瑣碎中抱怨、在瑣碎中失望、在瑣碎中死心。

不久,涓生爲當局所辭,他們便生活無着,涓生對子君的愛情也隨之消減,以至最後消失。

但涓生又不便說出,只好外出躲避。

迫於生計,子君宰吃了所飼養的油雞,放掉了所餵養的狗。

最後,涓生對子君坦露自己不再愛她的真實想法。

她便被其父親領回了家,並在無愛的人間死了。

當涓生得知實際上是自己說出了真實導致了子君的死時,他追悔莫及。

於是,長歌當哭,悽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寫下這篇手記,爲子君送葬。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愛情有悲,有喜。

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婚姻生活,是很多人嚮往的生活方式。

讀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才知何爲最美的愛情、最好的婚姻。

在如今什麼都追求快節奏的社會中,就連愛情也追求快。

懷念以前那種日色消褪的慢。

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浪漫。

而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正是這樣一種歲月靜好,細水流長,日久愈純。

到如今依舊令人津津樂道。

他倆都是文學界的著名作家,他們的愛情是文學界的一段曠世情緣。

錢鍾書形容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是“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

妻子、情人、朋友”。

在他們家,東西壞了,都是楊絳修理;錢鍾書雖笨手笨腳不會做什麼,但每天的早餐都是他給楊絳做好。

楊絳在錢鍾書去世後也寫到:“我們仨失散了,留下我獨自打掃現場,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錢鍾書曾寫給楊絳的那一段文字:“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之後,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無論生活是波瀾起伏,還是一馬平川,只要彼此相伴每天,都是陽光明媚的美好。

婚姻是一個人一輩子一段長長的旅程。

雖然過程可能有些艱難,但我們還是需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一邊學習,一邊經營,處理好婚姻這道難題。

婚姻是不是“圍城”,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領悟……

就像擡一桶水,雙方都得施力,纔不會失衡。

彼此體諒對方的難處,別讓對方活成一座孤島,這樣,感情才能長久。

願大家在餘下的歲月裏,且以深情共白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