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铅丨如何塑造扁平物体的体积感

练习目标:通过对物体结构拆解,分析物体的组成及受光,塑造出有体积感的物体。

预期结果:掌握物体的体积感表达,使物体的亮、灰、暗面的形状表达准确,过渡自然。
练习结果:通过厚涂方式能把薄体积物体的体积塑造较为完整,但在过渡中出现噪点,还需要反复练习排线。

画前思考:
1. 起形
考虑到物体比较多,所以从大到小把物体框在三个固定区域里,在此范围起形,确保形的准确性。


2. 层次叠加观察
因为物体较多,刻画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按照物体上下叠加关系,把它们分为五组,进行表达。

  • 红色组:叠加最靠上,离我们最近,主观意识中最突出的物体。需要深入刻画。
  • 绿色组:次一级叠加比较靠上,离视线较近的物体。稍加刻画。
  • 蓝色与紫色组:作为修饰陪衬的物件,略微模糊淡化处理。
  • 黄色区域:背景,虚化处理。

3. 块面拆分。

4. 光源与色彩分析。
光源方向:左上方光源。物体凸起的左上方受光感比较强烈,颜色偏亮白。背光面颜色偏深和浊。被叠在底部的物体颜色偏浊,而且会受上一层物体环境光的影响。

在处理色彩的过程中,我会把两朵花作为刻画重点,用5-7个色阶来丰富花的颜色层次;其他配饰居于次要地位,用3-4个色阶来区分其亮、灰、暗面;处于背景中的油灯,我会将其色彩表现得更加含糊,以示与物体及背景的区分。


上张画中遇到的问题:

物体的亮面颜色与暗面颜色区分不够明显,导致物体体积感不强。
解决方案:用模型拆解物体,分析其受光面和背光面。大胆拉开两者间的差距。

绘画步骤:

对画面进行检查:

色块与色块之间是否有结合光照进行明暗区分,颜色的饱和度及色相表达是否合理。

a. 比较色相接近的两块颜色。
b. 对明暗接近的色块进行比较。
c. 对纯度接近或者差别最大的色块,进行色相,明暗及冷暖倾向的判断。
d. 对冷暖接近的色块进行比较。

发现问题:

  1. 对小物体的体积质感处理表达含糊。
    一开始用层层叠色的厚涂法,因为颜色过于接近,所以亮色很难被凸显。之后颜色与颜色之间胡成一坨。只能用勾线的方式强行区分形状边缘。

  2. 没有把物体的细节深入刻画。
    色块与色块之间没有做出更多的色阶区分。

  3. 色块的边缘线出现毛边,物体的边缘质感比较朦胧,不肯定。

解决方案:

  1. 发现问题后,改用渐变叠色的方法,用压重颜色的方式,反衬出亮色。色块与色块之间的颜色及形状表达要更确定。

  2. 把单个物体拿出来放大2倍进行刻画,在刻画前先做出它的色阶区分,进行分析和试画。比如花朵的刻痕是有一个厚度的,这个厚度是由一条重色+两边稍微亮一点的两条亮色所组成。

  3. 把笔削尖后,用大力度肯定的线条勾出边缘轮廓,使物体轮廓与质感更为肯定。

第二次绘画步骤:

发现问题:

  1. 对几颗珠子间的微色彩表达过于类似,让画面显得有些寡淡。

  2. 有些应该光滑的表面,出现斑斑点点的腻子或是色粉粉末。

  3. 裸眼直接观察颜色时,对整体色彩的明度和纯度观察不够准确。

  4. 不敢用重色,灰面和暗面的表达比较含糊,不敢加重。

  5. 一开始叠色下笔较重,颜色铺得过于厚,导致后来颜色叠加很容易起腻子。

  6. 对一些细小的,不太能看清的事物,表达含糊。

解决方案:

  1. 拉开几颗珠子的色彩差距,让其各有比较明显的色彩倾向。

  2. 用近色系但稍微弱一层的颜色作为混色笔,抛光平滑颜色;色粉尽量在最后使用,使用时要留意不要让黑色粉末沾到浅色调区域。如果沾到了,用笔刷轻轻擦拭掉。

  3. 制作色卡,尝试更多种的颜色调配,先在色卡上做模拟色彩搭配练习。确定后,再在画纸上铺色。

  4. 把原图和自己的画面调成黑白色做对比,观察灰色调和暗色调色彩是否足够重。

  5. 前期铺色可以先用重色打底,打底时铺得薄一些,之后一层层慢慢加大力度,让颜色层层叠厚。

  6. 先对物体做主观色块形状归纳,可以参考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方式,再做细化。

前后对比:

总结:
通过两次绘画对比,我发现自己逐渐找到了塑造物体体积的方法。第一次的作业,我明显又在抄颜色,所以物体尤其是珠子的体积是比较奇怪的。后来参考了麦子同学的作业,找到了用球体去自主概括物体体积的方法,把一些原图上表达比较模糊的物件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表达。所以,第二张相较于第一张颜色过渡更加自然,体积感的塑造也更为真实合理。

下一幅画,我的绘画重点是:1. 自主归纳和概括物体体积,强化黑,白,灰在画面上的体现。2. 提高对物体颜色的纯度,明暗观察的准确性。 3. 排线练习,减少背景颜色噪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