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兩句-讀書的功利性

雷雨天整棟樓跳閘了,等檢修中。寫作需要舒適的環境,在這黑燈瞎火的環境下,隨便嘮兩句,關於讀書的功利性。

可能立馬有人來反駁我,讀書就是要純粹一點,功利性目的性違背了書本的初衷,甚至“玷污了”知識的神聖。對此我想說的是,如果功利性冒犯到你,我很抱歉,不過我想生活中冒犯你的,可能不只是我這個詞了…下次我爭取用更中性不會傷害到你的詞彙來表述。畢竟書本的目的就是爲了傳遞作者的某一種價值觀或者方法論,我的“功利性”無非就是讓你更快地接住作者的方法論,僅此而已。

很多人讀了很多書,不過僅僅停留在書本層面或者考試層面,就是指導不了實踐。我有個朋友師範院校出來的,有系統的學過心理學知識,不過生活中一點都用不上,只會在邊上感慨“你沒系統學過心理學,不過我發現你用的這些東西都是心理學上說過的東西啊”面對這樣的話,我的心裏也是五味雜陳,在工業化時代出現之前,學科分類都沒那麼細化,那麼很多知識理論的目的就是爲了提高生產力,指導實踐,既然如此,各個學科的融會貫通自然就不再稀奇,因爲樹本同源。因此,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對這種不同的門類進行嚴格的分類,這是多餘的,也是給自己知識互通增加了不必要的“歧視”和“阻攔”。

解決了知識互通的問題,我們再來聊聊這個如何功利性的讀書。

其實昨天的文章我已經講到過了,就是你在讀一本書之前,最好先問清楚我讀這本書要幹什麼,或者說我要解決什麼樣的痛點,帶着這樣的目的或者問題去讀書。

就是所謂的功利性。而不是在我們以前的教育管理教育下的,我們就是多讀書總是沒有錯的,多學習總是沒有錯的。

記得兩三年前,爲什麼得到APP會之前會被人噴?有人覺得得到APP學的很爽,卻沒有幫助提高自己的生活。這是得到的問題嗎?有沒有想過是你自己的問題?如果你只是爲了解決焦慮,瘋狂報班買專欄,那必然沒有效果。

爲什麼我聽吳伯凡老師的伯凡日知錄,就刷了很多的新知,而且可以在各種場合去秀這種新知來引起朋友們對我的關注?爲什麼我能通過李笑來老師的專欄去提升自己的思辨力和精準閱讀能力?爲什麼我能通過古典老師的成爲超級個體專欄習得很多的生涯規劃的知識並付諸實踐?

是我比較聰明嗎?並不是,而是我每一個決策都有我的目的,有時候我想品一品文學書,純粹爲了文學的那種極致安靜的體會,有時候我想多知道一些不一樣的新知識,通過知識獵奇來滿足我的好奇心,有時候我就是想學習某一塊的知識,來熟悉某一個學科,在學習這塊知識的時候,我一定會找機會去試那些知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家都知道,那你會去做嗎?

其實讀書和學習都是如此,不要說是多讀點總是好了,這種思路沒有解決的痛點,就像如果你每天讀10個英語單詞,半年後你也只能如此,但如果把你扔到國外一個月兩個月,你就可以迅速的掌握跟外國人基本溝通的能力,爲什麼?因爲那是你的痛點,而且你可以不斷的嘗試。

這就是我瞎嘮的讀書的功利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