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和顏悅色


聽付國老師講課,可一而再,再而三,也可不必看他的“帥氣”,因爲他的講述、他的聲音和他的情緒,就足以讓人充分感受到語言的和顏悅色,足以爲朗誦而遐想、而追尋。

因爲職業的原因,我在企業電視宣傳工作崗位接觸較多的播音主持人,有專業的,有業餘的,有職業的,也有客串的,每個人對語言的感受力、把控力,都不盡相同。但他們希望通過朗誦帶給人們、帶給受衆美的感受,是相同相通的。而我也只留下零碎的印象。

付國老師恰恰系統地以語言藝術之美延展到中國博大的文學、書法、演藝等“實用技能藝術化”的變遷與發展,從“語音、音色、神韻、意境、文心、情感”六個方面,將朗誦娓娓道來,令人受益匪淺。自然,也忍不住將課件分享給愛好朗誦的同事和朋友。

朗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繁忙的工作中、愉快的學習中,無處不在。它作爲一種形式、一門藝術、一個主題,被廣爲接受,喜聞樂見。

付國老師以自己的經歷,旁徵博引,敘述了朗誦的語言美,更指出一名優秀的朗誦者,定然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懂得賞析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具備一定的語言修養,正確地運用語調語氣表情達意;還具備一定的舞臺表演藝術的修養,儀態端莊、表情豐富。

朗誦不是說話,勝於說話。它基於聲音和內心,完善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增進口語交際親和力。縱觀古今,朗誦都被人們充分重視。

陸游詩曰:“橫陳糲飯側,朗誦短檠前。”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闔閭令伍員從頭朗誦一遍,每終一篇,贊不容已。”巴金在《再黎》裏說:“有兩位法國同學分別用中國話和法國話朗誦了我的文章。”凡此種種,皆爲佐證。

有的朗誦,在字裏行間理解了作品的內在含義,自然就不會囫圇吞棗、望文生義,更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

有的朗誦,聽起來也有着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衆。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還太淺薄,不能喚起聽衆的共情,使聽衆與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更不要遑論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有的朗誦,往往伴隨着豐富的想象,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生動鮮活,彷彿親眼看到、親身經歷一樣。

朗誦,因此而讓我們感受到不同的場面、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談話、不同的敘述、不同的人物。

有朋友致電於我,說剛聽付國老師講座太享受,末了,問我:“如果把朗誦作爲庸常生活的必需品,你會怎麼定義它?”

我不假思索的說: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不是爲了趕路,而是爲了感受路。但鮮有人能在忙忙碌碌中安靜下來。朗誦,未成曲調先有情,不失爲一種令人安靜的好方法,如此,帶着朗誦的意境去感受事物的和美,去發現人們的擔當,去謳歌社會的發展,日子哪天不是和顏悅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