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和颜悦色


听付国老师讲课,可一而再,再而三,也可不必看他的“帅气”,因为他的讲述、他的声音和他的情绪,就足以让人充分感受到语言的和颜悦色,足以为朗诵而遐想、而追寻。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在企业电视宣传工作岗位接触较多的播音主持人,有专业的,有业余的,有职业的,也有客串的,每个人对语言的感受力、把控力,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希望通过朗诵带给人们、带给受众美的感受,是相同相通的。而我也只留下零碎的印象。

付国老师恰恰系统地以语言艺术之美延展到中国博大的文学、书法、演艺等“实用技能艺术化”的变迁与发展,从“语音、音色、神韵、意境、文心、情感”六个方面,将朗诵娓娓道来,令人受益匪浅。自然,也忍不住将课件分享给爱好朗诵的同事和朋友。

朗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繁忙的工作中、愉快的学习中,无处不在。它作为一种形式、一门艺术、一个主题,被广为接受,喜闻乐见。

付国老师以自己的经历,旁征博引,叙述了朗诵的语言美,更指出一名优秀的朗诵者,定然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懂得赏析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正确地运用语调语气表情达意;还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艺术的修养,仪态端庄、表情丰富。

朗诵不是说话,胜于说话。它基于声音和内心,完善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增进口语交际亲和力。纵观古今,朗诵都被人们充分重视。

陆游诗曰:“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阖闾令伍员从头朗诵一遍,每终一篇,赞不容已。”巴金在《再黎》里说:“有两位法国同学分别用中国话和法国话朗诵了我的文章。”凡此种种,皆为佐证。

有的朗诵,在字里行间理解了作品的内在含义,自然就不会囫囵吞枣、望文生义,更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不能唤起听众的共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更不要遑论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有的朗诵,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生动鲜活,仿佛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朗诵,因此而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场面、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谈话、不同的叙述、不同的人物。

有朋友致电于我,说刚听付国老师讲座太享受,末了,问我:“如果把朗诵作为庸常生活的必需品,你会怎么定义它?”

我不假思索的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感受路。但鲜有人能在忙忙碌碌中安静下来。朗诵,未成曲调先有情,不失为一种令人安静的好方法,如此,带着朗诵的意境去感受事物的和美,去发现人们的担当,去讴歌社会的发展,日子哪天不是和颜悦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