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假假的我

(撓頭4分鐘想到這個內容,卻彷彿只有10秒鐘,先寫感受,馬上就寫正文)

在自我探索的路上,一直有一個巨大的疑問縈繞在頭頂,那就是,到底哪個纔是真實的我?真實的我是什麼樣的?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沒有人比你更瞭解你自己”,大家也喜歡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來解釋生活中很多現象,到底是別人應該更瞭解我,還是我自己更瞭解我,這個問題爭論起來就像辯論一樣沒完沒了。用萬能的和稀泥的方式回答就是,不同個性、不同經歷、不同年齡階段都會對了解自己的程度有影響,自然也就沒什麼可爭論的了。

其實上面一段就印證出我的一個特點,那就是不愛思辨。遇到困難的讓我腦殼疼的問題,就會自動開啓逃避模式。既然辯不出來,那就索性給一個萬能的不費腦子的答案吧。容易的數學題喜歡做,太難的就pass掉。學習一項愛好,從入門到放棄只需要半個小時。

所以剛剛我基於自己寫作中的表現,得出了我不愛動腦子的結論,這個結論不是我對自己的新發現,而是舊的認知,我早就知道自己是這樣的,從小時候父親給我出奧數題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看起來我瞭解自己的某些特點,我有充分的案例佐證這些結論。但,這些看起來很肯定的結論是真的我嗎?

有沒有可能,是童年有一次我因爲困難放棄了某件小事的努力,被父母隨口評價了一句“這小孩兒知難而退啊”,從此這個結論就被種在我的潛意識中,並且不斷自我強化呢?就像剛纔一樣,每一個案例發生,都會讓我推導出這個結論,從而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連帶出過去好多好多案例,讓這個結論每一次都變得更加“真實”。

也許,真實的我其實很喜歡動腦子?什麼事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那種。或者說,我原本可以變成那個樣子。

這就是很微妙的地方,像一個悖論,你以爲的自己身上的種種特質,可能只是被潛意識創造、加工和強化出來的特質,但是你永遠無法知道,如果沒有這些“植入的程序”,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樣?你甚至無法證明,這些特質還真的不屬於真實的那個你。

真真假假,傻傻分不清。

很小的時候,大概四五歲,對做手術的嬸嬸表達關心,嬸嬸很開心的誇我貼心小棉襖。後來,對父母表達關心,父母卻說我假惺惺,所以我是真的很貼心還是其實很虛僞?

一直覺得自己還有點女俠氣質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那種,有霸氣的一面,具有男性特質的一面,也不拘小節。但是在心理課上,同學們對我的評價卻是清一色的乖巧、溫柔、在意自己的形象、好面子。

在得知曾經的三人組中的另外兩個好朋友在一起,卻上演一出鬧劇的時候,一個朋友說“你就表裏如一的指責我吧”,我卻凌亂的說了一堆理解他的不在意的話,現在想來演技真的還是有點差。

所以,我現在就很困惑,我到底是貼心還是虛僞?霸氣女漢子還是溫柔乖乖女?善解人意還是表裏不一?
即使我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剝開自己的心,獲得了更多線索,卻更亂了,到最後,我唯一確定的,就是,人性還真是複雜。

說到最後,我雖然說我“不愛思辨”,但是這不也思辨了半天寫了一千多字,甚至還想去讀讀哲學,所以我真的不太動腦子嗎?

人,真是難解又有趣的數學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