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陈炉

昨天是四月十二日,星期天。

我和先生早早就定下周末要去陈炉古镇,尽管临行前,有朋友告诫,此古镇很无趣,可我一贯认为:别人口中的无趣,一定是有故事,有味道!

这些年看惯了各种各样的古镇,名目繁多,闻所未闻。它们共同的特点:极浓的商业氛围,例如小吃一条街,民俗一条街;或者几座雕塑,一个大戏台,几片绿化,拉扯上几个历史名人,某某古镇就问世了。我实在厌倦之至极!对于吃没吃的地儿,玩没玩的地儿,这种古镇反而令我刮目相待。

当车行至铜川印台区一处标记时,指示牌指向右行,恰好路口有些堵,等待几分钟后,绕过一个弯道,就进入可上下双行的单车道。起初,路两边大树上的鸟窝着实吸引我的目光,说实话,虽然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可我很少能去田野撒野,所以很少见过鸟窝。那一个个比大灯笼还要大上一圈的鸟窝,安放在大树的顶端,或者中间部分的枝杈上,在褐色虬枝与冒出新绿的嫩芽间,那么显眼,仿佛空中别墅,稳稳地坐在树上。顺着盘旋的山路继续向前行驶,尤其到达坡顶时向下望去,从下到上一层层螺旋向上。或者一层金黄的油菜花,或是一层绿油油的麦田,那层层叠叠的地方或探出粉色的山桃花,或者开放着不知名的山野花,点缀在依势而起的房舍旁,恍惚间,让人有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几分意思。

二十几公里的山路因为绕上绕下,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路两旁绽放的樱花朵朵怒放,这里的樱花同城里的想比,更加有精神气,更壮实些。

忽然在一处转弯的路口,一个醒目的指示牌赫然写道——陈炉古镇。

村子入口处,一位热情的村妇招呼我们填表进入。这里很奇特,不收取停车费,也不设门票,填完表后就可以随意走动。

沿着村口正对的街道向上走,这里的街道大约有2米宽,因为地势处于丘陵,所以小径都是缓缓向上,均匀的坡度。两边是依势而建的房舍,一律是红砖青瓦。更有趣的是,不论是街道的路面还是房舍的院墙都是自己烧制的黄中带红的砖,也有一部分是瓦罐做成的。瞧,左手这家的院墙就特别别致,除了排列整齐的砖红色瓦罐一层层堆砌之外,在墙的顶部用一排蓝幽幽的青瓷双耳花瓶做装饰,古朴中透着艺术的气息,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还有些人家使用一排未上色的朱红壶盖,或者干脆是代表耀州窑的青瓷茶壶做装饰。这些矗立的农舍,说是建筑物,真不如说是艺术品!我自己观察脚下,刚进村时,脚下是一层层沿坡而上的黛青色瓦片,偶有朱红的瓦罐残片,一层层,错落有致,让人很是怀疑这就是有心雕饰。眼下,我的脚下,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小径整整齐齐地铺上自家烧制的青色砖块,堆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有动物图形,有花卉图形,也有诸如“福”“平安”等汉字造型,没有上釉的和着上过釉的,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因为整座古镇是依山而建,所以每家每户的地基错落有致。你家的屋顶正好是我家院落的出口,当我们发现这个奇观后,不再是偷偷站在屋顶上往下看了,也就大大方方地看个究竟。这里的庄户人家,院落非常干净,入户门正对正房,两边各有院房,四四方方的一个院子围在中间,形成特有的四合院。一般入户门旁边会码着整整齐齐的柴禾。最初不明白,渐渐看出名堂。原来他们每一户都是依山而修建的窑洞,因为整整齐齐一层一层的向上,就好似一个个大蜂房。

一路向上,不知不觉间爬上了山顶,人也累了!路边有两个大瓦缸支起的条椅,我下意识用手摸椅面“咦,好干净”!全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木椅上,静静地享受微凉的山风。从高处向下望去,整个古镇尽收眼底,一层层波浪状的盘旋着的庄户,如蜂房一样整齐,古朴,整洁,干净,让人油然产生沉静、惬意的感觉。

向下的街道一如既往,只是我们走得远了些,游人越来越少。农户也只有稀稀松松几家,不像刚才那么密集。倒是看到了不少曾经的窑厂,闭上眼睛,能感受到当年“陈炉不夜”的恢宏景象,那是何等壮观!从南至北,走过的古镇的确不少,可真正原汁原味的却在脚下。

这里平均海拔大约1200米,因“陶炉陈列”而得此名,烧造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的北周时期,历经唐、送、明、清,连绵不断。尤其在北宋时期制瓷业达到鼎盛,乾隆年间这里创造了年产800万件陶瓷业绩,而且,这里还有很多人家仍以烧制瓷器为业。

在参观“上桥李家窑”的原址时,我们也了解有关耀州的陶瓷文化。一个公道杯尽显中国文化:凡事适度,不可贪心,杯满酒尽,一无所获!将谦受益满招损的古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的古还体现在民风。一点多我们才找到一处农家乐,院落方方正正,入门一座假山屏风,甚是气派。进入房内,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虎头虎脑的,热情招呼我们,大方的介绍菜品,并建议我们点餐的分量,我忍不住逗乐他几句,小家伙有问必答,一本正经的神态让我刮目相看。吃完这顿带着山野气息的家常饭,我们起身离开,主人亲自送至院外,并连问是否满意?其实吃饭总共花了七十多,店主却像老朋友一样真诚迎送我们,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走亲戚般自在!

在我们找饭店时,曾误入一家庄户,一位老伯刚刚从山上砍柴回家,大娘在厨房做饭,两位老人招呼我们,如果不嫌弃在他家用用饭。看着两位老人都快八十岁了,我们不忍打扰,聊过几句便离开了。

返回的路上,发现了几座清代民居,一色的青灰色,门楼不高,可是门楼顶上精细的砖雕和木雕,虽风风雨雨几百年,依然散发着浓郁的美,在湛蓝的天空下尤为庄重。虽夹杂在现代建筑之间,不但不突兀,反而更加秀丽、淡雅!

回家的路上,回望陈炉古镇,仿佛一幅油画。那依山而建的民居,那曲折通幽的瓷径,那瓦瓮瓷罐垒成的墙壁,那千年古瓷文化,以及古朴、自然的民风,都化作一个古字深深刻入我的灵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