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读书笔记:下册P261-280

阅读内容:《佛陀的智慧》下册第261-280页

【一定不要著空,一旦著空,就会觉得人生太无常,红尘太无常,一切都没有意义。不是这样的。不著空,你才有大悲心,不著有,你才有大智慧。】

【一定要明白,空不是空白的空,而是了义的空,变化的空。经常变化,故名为空。其实不是不存在,不是空空荡荡,而是消失之后又新生。一会儿生,一会儿灭,不断地生息繁衍,这就叫空。】

【想要留住注定留不住的东西,就叫执著。知道自己留不住,所以随缘,就叫空,空性智慧。】

【所谓的命运,其实是一串软弱的心灵密码。当一个人不再想要反抗命运,想要消极认命的时候,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所以,打碎命运的枷锁,需要心的觉醒,需要心的改变,这是必须自己完成的事情。】

【当你真正地安住在智悲双运的境界之中,既不偏空,也不偏有,积极努力而不执著结果时,你就会进入一种正受。所谓的正受,就是我们所说的空性、明空,它慢慢地稳定下来,就会形成三昧。】

【在空性之中,还有一种诗意的东西,它就是慈悲。它不是男男女女爱得要死要活的执著和热恼,它是有大悲悯而无热恼,有大快乐而无欲望,这才叫正受。正受一旦稳定下来,就是三昧。】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都要做而无做,虽然做了很多事,但你的心里仍然了无牵挂。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就会把周围的世界给忘了,纯粹地安住于当下。这时,过去的一切,你才都真的不牵挂了。不管你做过什么,大事或者小事,你的心里都是无事的,它们在你心里留不下痕迹。】

【既不要牵挂过去,也不要猜测未来,让自己的心拥有一个独立的世界。】

【你跟着眼前的境界走,就叫取;你不跟着它走,就叫不取。你即使跟上它走了,心里也不牵挂,就叫无取。真正的无取,是连无取的心都放下了。】

【不要把“一味”想得太玄妙,一味、一体,其实不是宗教词汇,它们很质朴,很简单,转化为生活语言,就是感同身受。当你能感觉到别人的疼痛时,说明你的心已经很柔软了,你有一种同理心。这时候,你就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人最重要的不是赚钱,父母对子女最大的责任也不是钱,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任何人都需要守住心的干净,尊重世俗的规则,否则他就会受到排斥。】

【禅宗大德常说,若人欲知佛滋味,自净其意如虚空。自净其意如虚空,就是让心灵净化到像虚空一样博大,无所不包,而非土石。这时,你自然会尝到成佛的滋味。】

【什么叫而非土石?有情,便非土石。佛也有情,但佛的情不是凡夫之情,而是大情。佛的觉知也不是凡夫的觉知,而是佛的智慧——三身五智。不要以为成佛之后,达到如如不动,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不是这样的。三身五智倶足,才是成佛的境界,它不是“人死如灯灭”的断灭。】

【看到一切显现,都敏锐地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也知道它们是虚幻的,是幻境中的东西。这个幻境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实际证得的东西。什么叫理性的幻境?通过理性分析,知道一切都无习性,无一物可以牵挂,无一物有自我,所以不执著;感性的幻境,你的生命中确实出现如梦如幻、感性的东西;还有一种是实证,确确实实证到真心,证到那种自然了无牵挂的境界,但心中又没有了无牵挂的名相,觉得本来如此,不需要作意去找。】

【安住在真心境界、自性境界之中,任其来来去去,始终心如明镜,照破世界,既不执著世界,也不认为世界是断灭的,做到了寂照同时。】

【寂是无妄念,照是有智慧,既无妄念又有智慧,便是寂照同时。】

【佛的法身没有来去,没有远近,无处不在,随时显现。心净则佛土净,心不净,你就看不到净土。一切都在你的心中。远近、来去,都是这样。奶格玛的化身也一样,娑萨朗净土也一样。】

【“娑萨朗”是什么,你知道吗?它是轮回的意思。娑萨朗是轮回中的净土,它既在轮回之中,又是净土。它很像人们向往的香巴拉。】

【其实,净土不在某个地方的某棵树下,也不在其他的什么地方。奶格玛的法身遍布法界,净土无处不在,它只是随缘显现而已。面对需要森林的人,它便化现为森林;面对需要大海的人,它便化现为大海。不管你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它都不会拒绝你。你只要虔诚祈请,它就会显现。它是无来无去的。】

【表面看来,万物有来有去,实际上,所谓的来去是不存在的。因为万物的本体、真理的本体如如不动,它永远在那里,永远不生不灭,永远像是空气一样的存在。它就叫真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