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人的世界:從巴比松到瓦爾登湖

文 | 林鳳生(上海大學《自然雜誌》編審)

● ● ●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豐子愷

說起巴比松,讀者也許知道這是法國巴黎近郊的一個村落,緊挨着巴比松有一片美麗的森林,我國近代詩人徐志摩給它取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楓丹白露。從19世紀30年代起,法國的一些畫家陸續搬到此地居住,他們懷揣着大師的夢想,過着安貧樂道的日子。其中許多人一生貧困,直到去世前後纔得到社會的承認。

發現世外桃源的柯羅老爹

第一個發現此地的是法國畫家卡米勒·柯羅(1796—1875年)。柯羅生於巴黎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在盧浮宮博物館附近開了一家帽子店。從小就喜歡繪畫的柯羅不願意經商,父親拗不過他,答應給他生活費讓他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1822年,柯羅曾經去意大利學畫,戶外的寫生經驗讓他受益匪淺。原來的繪畫都使用“本身色彩”來上顏色:葉子是綠的,草是青的。殊不知在陽光下,萬物的色彩變化無窮。一種顏色通過混合,可以生成幾十種甚至更多的層次變化,沒有經過訓練的眼睛是無法辨識的。柯羅卻能夠把握極其細微的變化,因此,他的畫不僅其他人難以模仿,就是他本人也很難完整複製自己的舊作。

1830年的一天,柯羅揹着行李來到楓丹白露森林,畫了幾幅速寫以支付食宿費用。爲了感謝當地人的熱情,他說自己沒有錢,就爲大家唱一首歌吧!回到巴黎後,他向畫友展示了幾幅在巴比松的寫生作品,並告訴他們那裏的生活是那樣的適宜和安寧。不久,畫家盧梭、迪亞茲等搬到此地安家落戶。大畫家米勒及其家人雖然晚到這裏定居,但一住就是26年。

在美術史上,被津津樂道的巴比松畫派畫家主要有柯羅、米勒、迪亞茲和盧梭等7個人,也稱巴比松七子。其中,在藝術上最有成就的當屬柯羅、米勒和盧梭。

在以前的西方繪畫裏,風景只能作爲宗教畫裏的陪襯而不受到重視。一直到18世紀,英國出了約翰·康斯太勃爾等風景畫家,風景畫纔開始受人關注。但是,觀賞康氏的畫猶如隔岸看風景——人在風景外。而柯羅的畫卻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好像真的走進了大自然的懷抱。爲什麼柯羅的畫如此奇妙呢?這緣於他對大自然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超然物外的平和心態。

柯羅的作品《蒙特楓丹的回憶》,畫的是巴黎北部桑利斯小鎮附近的一個地方,柯羅曾經去過那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畫面上微風輕拂,晨霧繚繞,清靜的湖面上投下夢幻般的影子,一個母親正帶着孩子在採摘——是夢境還是現實?這也許是柯羅夢想的世外桃源吧!

柯羅爲人厚道,樂於助人,在他60歲後,他的畫賣出了大價錢,但他仍然過着簡樸的生活,時常把錢捐助給貧困的畫友,所以大家都稱他爲柯羅老爹。

隱居田園的農民畫家米勒

讓·弗朗索瓦·米勒是巴比松畫派中最有成就的大家,生在農民家的他從小就在田裏幹活。一次,他看到一本《聖經》,就照着插圖的樣子畫起來。鄉親見他在這方面有靈氣,就湊了點錢送他到巴黎學畫。老實內向的米勒不善於與城裏人打交道,也不習慣城市生活,平時只能夠靠畫一些小作品來維持生計,生活過得相當艱難。巴黎城內唯一能夠吸引他的地方就是盧浮宮博物館,他常常在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畫作前駐足欣賞,被深深吸引而流連忘返。

1849年,米勒的一幅農民畫被人買走,他用這筆錢做盤纏把全家搬到了巴比松。定居巴比松後,米勒依然親自下農田勞動。他喜歡觀察田間幹活的農民,畫了許多速寫,然後在家裏完成油畫,當需要模特的時候就讓妻子爲他擺個樣子。

《播種者》是米勒在巴比松定居後的第一幅作品,後來他把這幅速寫稿改成了油畫並在巴黎的藝術沙龍展出,引起輿論一片譁然。以農民爲主角的畫,掛在藝術沙龍里顯得不倫不類。但是米勒並不理會這些,面對各種批評,米勒說:“看見了命定非汗流滿面不能生活的人時,把心中所起的感想率直地描寫出來,難道是不可以的麼?有人說我反對鄉村美,其實我在鄉村所發現的比美更多。”(選自羅曼·羅蘭《米勒傳》)米勒的作品爲後來的畫家所推崇,凡·高就多次臨摹了他的《播種者》。

在米勒的另一幅作品《嫁接樹木的農夫》中,年輕的農民夫妻站在自己乾淨整潔的農舍前面,農夫正在給樹木嫁接,妻子抱着孩子在一邊看着,畫面展現的是農民擁有小塊田地的幸福生活,日子過得平淡而愜意,米勒的父親就是這樣的農民。但是隨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這樣田園牧歌般的風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巴比松畫派的其他畫家也畫得相當好,從盧梭的《荒野》、迪亞茲的《過橋》中可見一斑。但是他們的畫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無人問津。好在村落裏有一閒置的穀倉,大家把自己的作品掛起來互相評頭品足,倒也其樂融融。

簡樸生活的真諦

在巴比松畫家生活的年代裏,巴黎已經成爲歐洲大陸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時尚消費的中心。原來生活在廣大農村裏的農民紛紛湧入巴黎,實現了他們做城裏人的夢想。偏偏在這個時候,米勒等巴黎畫家卻離開都市搬到鄉下去,這是爲什麼呢?這些畫家憑着自己的畫技,只要肯迎合市場,想在城裏生活是不難的。他們執意要去巴比松,除了熱愛自然,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之外,喜歡過簡樸生活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所謂簡樸生活就是粗茶淡飯,捨棄一切無用的累贅(包括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從而讓精神放鬆,心情愉悅。當時持有這種生活理念的人也不少。與他們遠隔重洋的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就是其中的代表。

1845年,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後來到偏僻的瓦爾登湖,自己動手蓋起了一間小木屋,耕地種菜,砍柴釣魚。在兩年的時間裏,他每個月只花1美元,維持着極其儉樸的生活。他把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寫成了《瓦爾登湖》一書。在書裏,我們看到梭羅並沒有因物質匱乏而窘迫,相反,正是由於他捨棄了一切身外之物,纔有精力潛心研究自然、探索人生,書中洋溢着一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之美。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馬·溫克勒博士重新考察瓦爾登湖,她把一根塞滿乾冰的管子插入湖底,600年來的湖底沉積物在管內凍結成她用於實驗分析的泥心。實驗證明,湖內的硅藻類品種,越接近現代其抗酸能力越高,無抗酸能力的品種已被淘汰了。這說明湖水已經受到了酸雨的嚴重侵襲。由於附近農田的排污,氮和磷的含量日益豐富,促使湖中藻類大量繁殖,如果不加以控制,將使所有的水生動物窒息死亡⋯⋯

事實上,簡樸生活不僅保護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就個人而言也是一種明智的低碳生活方式。孔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莊子》《蒙田隨筆》《徒然草》等名著對此都有十分精彩的論述,讓我們受益終生。在這些至理名言裏,我最喜歡吾師豐子愷的話:“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話雖然說得平和,卻蘊含着雋永的人生哲理,耐人尋味。

原載《科學畫報》2016.1,原標題爲《從巴比松到瓦爾登湖》,《知識分子》獲授權刊載。本文作者林鳳生爲上海大學教授,《自然雜誌》編審,近著有《畫中有話——解讀名畫裏的科學元素》。


知識分子,爲更好的智趣生活。

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