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雨人:何來超強記憶力?

Kim Peek(左一)與父親Fran Peek(左二)和飾演雨人Raymond的Dustin Hoffman(左三)

編者按:

具有超乎尋常學習能力的人已經存在,這就是“學者症候羣”(Savant Syndrome)患者。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認知障礙,但他/她們在某一方面卻表現出驚人天賦;其中最爲著名的,便是電影《雨人》的原型金·皮克(Kim Peek)。

本文試圖探索,爲什麼會出現學者症候羣?其背後的醫學原理是什麼?

文 | 陳慧乾

● ● ●

“我1951年11月11日出生於鹽湖城,人們認爲我不會活過14歲,可是我現在54歲了,而且還是個名人。”金·皮克(Kim Peek)微微仰着頭對着鏡頭說道,像小學生被老師抽查背誦一樣,說完便露出調皮的微笑。

“莎士比亞葬於哪裏?” 鏡頭方向傳來一個聲音。

“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金·皮克收起微笑,補充道:“我們…我們…曾經…經過…”此時,他眼睛盯着一處,像是在觀察地圖,接着說道:“我們在牛津的時候,曾經從這個地方下方經過。”皮克的描述更像是在還原一張倫敦地圖。

這是紀錄片《金·皮克: 真實的雨人》(Kim Peek: The Real Rain Man)中的一個鏡頭,講述了擁有超強記憶力的學者症候羣(Savant Syndrome)患者金·皮克的故事。在此之前,他的故事被編成電影《雨人》(Rain Man)(編者注:Rain Man與影片主人公Raymond名字音似,因其弟幼時便與其分離,以爲“Rain Man”只是自己兒時的幻想),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1.“Kimputer” 皮克

金·皮克堪稱世界上記憶力最強的人之一,他幾乎能一字不漏地背誦一生中閱讀過的12000本書的內容,包括美國曆史、體育、電影、地理,有太空計劃、演員明星、聖經、教堂歷史,甚至連文學、莎士比亞以及古典音樂都有涉獵。他能記住美國所有區域的區號、郵政編碼以及電視臺。瀏覽通訊錄前幾頁的地圖,皮克就能提供美國的主要城市及城市間的出行嚮導。他甚至能鑑別出成百上千個古典音樂曲目,並說出這些曲目的作者、創作地點與時間,以及相關的的軼事。更加不可思議的是,皮克在中年的時候居然學會了彈鋼琴,而在此之前他僅僅停留在談論音樂的階段。

因爲皮克可以像搜索引擎一樣從大腦的記憶庫中搜索出需要的知識,因而也被小夥伴們稱爲“Kimputer”。

事實上,皮克在出生後第1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記憶書本的內容。他閱讀速度很快,一頁大概僅需要8~10秒的時間,有時候甚至可以兩隻眼睛同時分別閱讀左右兩頁的內容。他的父親介紹,皮克在43秒內閱讀完一頁紙的文字,2小時後還能複述出98%的內容,同樣的一頁紙他父親則需要23分鐘,事後也只能記住45%。人們對皮克的驚人記憶力感到好奇,便用各種方式測試他。例如,讓他在短時間內閱讀完湯姆·克蘭西的《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皮克實際只花了1小時25分鐘。當被問到俄羅斯的電報員的名字時,他不僅對答如流,還能說出描述電報員的頁面,一字不漏地複述幾個段落的內容。

Kim Peek與父親Fran Peek, 圖片來源:wisconsinmedicalsociety.org.jpg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皮克的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異常低下:他直到4歲才學會走路,而且一直側着走路;他不懂如何係扣子,生活起居也都靠父親無微不至的幫助與呵護。其日常行動能力表現出的遲鈍和弱智可能跟他天生小腦畸形有關。除此之外,他的抽象思維和概念思維能力非常弱,甚至無法解釋一些衆所周知的諺語。

2.他是一個學者症候羣患者

皮克出生時,醫生髮現他頭顱右側有一個水泡,後來這個水泡自動溶解消失了。1988年,猶他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丹尼爾·克里斯坦森(Daniel Christensen)在皮克的大腦MRI掃描影像中發現他的小腦發育畸形,胼胝體完全缺失。小腦畸形也許能解釋一部分動作不協調和行動遲緩的原因。但胼胝體被認爲是連接左右兩側大腦半球的神經纖維束,這意味着皮克大腦中不存在左右腦半球交流的橋樑。

金·皮克(Kim Peek)接受MRI檢查

令人困惑的是,有些缺失胼胝體的人並未出現任何問題,而那些在成年後胼胝體被切除的人,如癲癇患者,會出現“裂腦”症狀,如左右手互搏等——這些症狀在皮克身上並不存在。因此有人推測這些天生缺失胼胝體的人(包括皮克)可能在發育早期分化出一條溝通左右半球的“祕密通道”。如果是這樣,那麼胼胝體的功能可能並非溝通左右腦半球。因爲這無法解釋一些缺少胼胝體的人患有學者症候羣,另一些人則與正常人無異。此外,皮克的左腦也出現異常,這與大部分學者症候羣患者是一樣的。顯然,皮克是一個典型的學者症候羣患者。

Savant一詞源於法語單詞“savoir”,意爲“通曉或聰明”。唐氏綜合症的發現者朗頓·唐(Langdon Down)博士於1887年創造了“白癡學者”(Idiot Savant)一詞,用於描述那些擁有非凡記憶但邏輯思維能力存在嚴重缺陷的人。由於這個詞有貶損的含義,目前已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學者症候羣”(Savant Syndrome)或 “自閉學者”(Autistic Savant),不過“自閉學者”一詞存在一定的誤導性。雖然學者綜合症與自閉症有很大關聯,但並非所有學者症候羣患者都有自閉的表現。例如,本文的主人公皮克並不屬於自閉症患者。相反,他很外向,性格隨和,富有愛心。據估計,學者症候羣患者中患有自閉症的約爲50%,其他的50%則爲發育障礙及中樞神經損傷的人羣,而自閉症患者中擁有學者技能(Savant Skills,如快速心算、快速記憶和閱讀等)的爲10%。2000年,科學家對583個收容所的智力低下人羣進行統計,發現其中學者症候羣患者佔總智力低下人羣的比例爲1.4:1000。

在學者症候羣患者中,男女比例約爲6:1,而在自閉症患者中,這個比例僅爲4:1。對於這顯著的男女比例差異,目前學界有一種解釋,即“左腦損傷假說”。這個假說基於兩點:1、當左腦功能受損,右腦可能通過募集用於發揮其他功能的腦組織,以補償左腦的功能;2、左腦的損傷可能使一些潛藏在右腦的技能被開發。

麻省理工學院的行爲神經學家諾曼·格施溫德(Norman Geschwind)在研究大腦偏側優勢(Cerebral Lateralization)時發現,左腦的發育完整的時間通常晚於右腦,因而受到產前一些因素干擾的時間更長,有些干擾甚至是有害的。男性胎兒血液中的睾丸酮會延緩神經生長,並有很大機率損傷大腦的左半球。科學家在一些學者綜合症患者的單光子發射斷層造影(SPECT)中也發現,男性右腦半球的血流量的確比常人有所增加。這大概能解釋爲什麼男性患有學者症候羣、失語症、結巴、遲語症和自閉症的概率比女性更高。

另外,有些人因左腦損傷而患有學者症候羣,突然獲得了某種超於常人的技能,也能部分支持“左腦損傷假說”。這類損傷似乎抑制了左腦半球的“專制”,使右腦半球的潛能得到釋放,發展出特殊的學者技能。

3.學者能力的來源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學者症候羣患者大腦裏蘊藏着諸多能力,只是不知道如何開發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阿蘭·斯耐德(Allan Snyder)認爲,學者症候羣患者能夠以接受信息的最原始的方式提取信息,即所謂的“圖像式思維”,而正常大腦通常先對信息進行分類、定義,然後整合到一個更大的信息網絡中。雖然大腦將信息整合成一個整體對理解事物有好處,但它同時忽略了大腦認爲不重要或分散注意力的細節。學者症候羣患者可能擁有一般人所缺少的對細節的注意力,並且可能正是這種注意力使人能記憶大量信息或在大腦進行冗長的數學計算。

Snyder利用穿顱磁刺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的實驗對這一假說進行檢驗。TMS使用磁場短暫地干擾腦電活動,無需通過手術即可衡量某種干擾對行爲的影響。這可能聽起來有些危險,但實際上副作用很小,當TMS的刺激停止時,腦電活動會相對迅速地恢復到正常。

Snyder讓受試者看一幅由50-150個點組成的圖像1.5秒,然後估算點的個數。很明顯,1.5秒對一個正常人來說遠不足以將這些點數完,而快速估算較大數量的物體的能力是學者症患者的典型特徵。Snyder分別用TMS和虛擬TMS(即作爲對照組,施以TMS,但並不產生磁場)刺激這些受試者的左前顳葉皮層(被認爲是與學者症有關的腦區),再讓他們估算點的個數。Snyder等人發現在12位受試者中10人在受TMS刺激後,其估算準確率顯著提高。Snyder認爲用TMS刺激左前顳葉皮層使大腦的整體處理能力受到抑制,從而將大腦的注意力轉移到數量估算的細節中。

儘管Snyder的實驗爲理解學者症的超強記憶力提供的部分解釋,但仍需要更多工作支持這個觀點。因爲一些學者症患者表現出的能力幾乎遠遠超出正常人能力的範圍,比如閃電般的日曆計算能力,這在普通人當中幾乎是沒有的。如果這本身是大腦固有的能力,很難想象正常人的大腦在處理整體信息的時候將這種能力抑制到幾乎消失的地步。

同時,Snyder的假說也無法解釋爲什麼有些患者在沒有經過訓練的情況下擁有某種技能,比如彈鋼琴。美國知名的盲人鋼琴演奏家萊斯利·萊姆克(Leslie Lemke)在14歲那年在電視上聽到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幾小時後即將這首曲子如行雲流水般彈奏出來,而在此之前他幾乎沒有學過鋼琴。關注細節的注意力對培養諸如彈鋼琴這種技能很關鍵,但似乎這些技能確實需要更深層次的訓練才能獲得。

4.成爲正能量的代言人

關於學者症候羣的治療,早在1930年就有人提出“訓練學者才能”的觀點,多年的實踐也證明這種做法是行之有效的。通過訓練,患者的學者技能得到強化、變得更加突出與具體。事實上,學者症候羣患者通過自己特殊的技能與外界溝通,可以獲得更好的社交,變得更加獨立,而無需損失患者自身的特殊才能,卻能同時彌補患者其他方面的缺陷,有助於減輕疾病帶來的負面影響。

1984年,在阿靈頓舉辦的智力遲鈍公民協會(Association for Retarded Citizens)的交流會上,皮克天才的記憶能力引起了作家巴里·莫羅( Barry Morrow)的注意。《雨人》的上映以及成功成爲皮克生活的轉折點。

電影《雨人》劇照,右爲Dustin Hoffman飾演的雨人

在此之前,皮克過着避世的生活,有公司到家裏找他時總會退回到自己房間,後來他逐漸從與電影製片人以及明星的頻繁接觸中獲得自信。這促使他和父親成爲智障人羣走近普通大衆的熱心使者。父子倆多年來不斷奔走,與兩百多萬人分享他們的故事,只爲傳遞一個重要的觀念:以自己想要被別人對待的方式去對待別人,殘障人士與其他人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

需要指出的是,金·皮克能爲世界所知,爲智障人士奔走,與其父親的悉心教導密不可分。遺憾地是,皮克已於2009年逝世,我們再也不能親眼見識其驚人的記憶力。他的父親,這位給了他無限關愛併成就了這位奇才的人,也於2014年去世。然而,皮克強大的記憶力以及爲這個世界帶來的正能量,將永遠爲人們所銘記。

參考文獻:

1.Treffert, D. a. The savant syndrome: an extraordinary condition. A synopsis: past, present, future. Philos. Trans. R. Soc. B Biol. Sci. 364, 1351–1357 (2009).

2.Snyder, A. W. et al. Savant-like skills exposed in normal people by suppressing the left fronto-temporal lobe. J. Integr. Neurosci. 2, 149–158 (2003).

3.Darold A. Treffert, Daniel D. Christensen. Inside the mind of a savant. Scientific American. 2005

4.https://www.wisconsinmedicalsociety.org/professional/savant-syndrome/profiles-and-videos/profiles/kim-peek-the-real-rain-man/

知識分子,爲更好的智趣生活。

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