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行十——旅途邂逅

      旅行的意義不只是沿途的美景和美食,還有途中的各種見聞,結識的人,聽到的故事。去林芝三天,結識了一行5位從陝西西安來的六十多歲的老人。從西藏回來,我想看一下青藏鐵路沿線的風景,所以選擇了一段火車到西寧,車上遇到了幾位陝西援藏的教師和騎車旅行的趙老師。從西藏回來後,他們的故事一直在我腦海中迴響。

一、林芝途中邂逅西藏勵志行團隊

    從西安來的王老師是西安財經大學退休的教授,他們一共五個人,三男兩女,都是退休人員。他們給自己的小團體起名爲西藏勵志行旅行團。王老師喜歡旅遊,去過很多地方,喜歡寫遊記,在QQ空間發文章300餘篇,還玩彩飾,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他和我說他準備出本書,還給我看了他給自己的書寫的序。他說,他最不喜歡說走不走,過後又遺憾。他們五個人中有兩對夫妻,之所以邀請王老師,主要是因爲王老師旅行經驗豐富。他們帶着挑戰自我的心態,做好了充分準備,踏上了世界屋脊。幾位老人揹着大包小包,僅是走路就已經很累,加上高反,對體力的挑戰就讓人很佩服。我們是在去林芝旅遊時認識的,從林芝回到拉薩的當天晚上,他們去看文成公主演出,後面他們還去了珠峯大本營,看到他們在珠峯大本營拍的照片,臉上洋溢着的自豪與微笑,是那種帶着歲月積澱的可愛與樂觀。

      在林芝的三天,路上他們談笑風生,到景區,兩位女士穿上色彩鮮豔的衣服,配上各種顏色的圍巾,擺出各種pose,努力展示着自己最優雅、最漂亮的一面。男士們甘願充當着攝像師,拍下妻子們最靚麗的一刻。女士在頭髮斑白的老公面前發着小脾氣,嘴巴里嫌棄着老公的照相技術不高,憨厚的老公則露出寬容的微笑,不斷問着老婆自己的照相技術有沒有提高了一點,這是屬於老夫老妻式兒的浪漫,是屬於他們之間的默契與恩愛。喫飯時我們一直和他們一桌,期間他們說着屬於他們那個年齡的俏皮話,突然想到最爛漫的事,也許就是三五老友,一起慢慢變老,一起旅行,一起回憶共同經歷過的事情。隨着物質基礎的提升,中國的老年人從思想上解放了自己,有了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看着他們,我想到了我的晚年,也許他們的現在就是我的將來。

二、火車上奇遇

      從拉薩坐火車到西寧,鐵路沿線的廣闊草原,青青綠草、悠悠白雲,碧波粼粼的青海湖,神祕的格爾木鹽場,神奇的丹霞地貌,一路走來,風景不斷變幻。雖然經過可可西里時是夜間,沒有看到無人區的神祕,稍微有些許遺憾。但讓我沒想到是,在火車上的二十多個小時,沿途美景對我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一路上遇到的人,聽到的故事,纔是我最大的收穫。

      同包廂有三位男士,上車時每個人都提着大大的旅行箱,我還想着來西藏旅遊怎麼帶着這麼大的行李。聽他們講話的口音像是陝西人,我試探着和他們打招呼。結果話匣子一打開,卻是話越聊越投機。他們是陝西寶雞人,到西藏阿里地區援藏,爲西藏輸送知識的人民教師。他們是國家萬名教師支教計劃中的一份子,對西藏充滿好奇的我,一聽說他們是援藏的支教老師,內心便充滿了敬慕。他們告訴我,不到阿里,枉來西藏。中國最極致的地方,是西藏;而西藏最極致的美,在阿里;阿里是西藏中的西藏,天堂中的天堂。他們說,到西藏旅遊,應該去一下阿里,阿里纔是真正的西藏。阿里地廣人稀,當地牧民家裏有很多的犛牛,他們寧願讓孩子回家放牛,而不願讓孩子上學。當地政府爲了鼓勵藏民的孩子讀書,給孩子讀書的家庭提供一定的補貼。他們這些援藏老師經常家訪,很多時候是爲了讓家長支持孩子讀書。扶貧先扶智,這些平凡的援藏教師,他們在扶貧的道路上默默地奉獻。當然,在援藏的過程中,他們也有苦惱。“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 這是援藏教師賈利軍老師的話,是我從西藏回來後,在網上搜陝西援藏教師時搜到一篇報道,沒想到報道中的賈老師,就是我在火車上遇到的三位老師中的一位。

    汪老師在三位教師中年齡偏小一些,屬於八零後。他說來西藏教書,有辛苦也有快樂,那些藏族的孩子對援藏老師都是很有感情的,他們的舉動,有時候也很讓人感動。有這麼一段經歷,其實也是挺好的。他們也和我講了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當地教師之間的融合,與援藏領導之間的配合。當地孩子的基礎差,上學斷斷續續,一個按年齡該上三年級的孩子,對一年級的知識都還沒掌握。留不住人,外地的教師不想來,當地考出去的孩子本身就不多,出去了的也不想回來。政府爲幫助當地脫貧,給了很多優惠政策,但聽他們講,當地的貧窮主要還是思想問題,所以,扶智在阿里地區很重要。

    火車上結識的另一位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來自山東的趙老師,他是一位職業院校的老師,也是一位鐵人三項的業餘運動員。每到假期就出去旅遊,這次的行程是從山東坐車到昆明,又從昆明一路騎行進藏,途徑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德欽、芒康、林芝、拉薩等地,在拉薩把單車等行李託運回家,自己坐火車回去。他不去旅遊網紅景點,不住酒店,一路上體驗當地人的生活,住民宿甚至是村民的家中。在麗江,他與納西族的阿爹交談,併到他們家裏做客。他給我們講述他一路上的見聞,他沿滇藏線騎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事情,他一路上拍的照片,在西藏買的特產。我們都很羨慕他的生活,他說他放棄了學校的提升,只爲能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說同事們很多也很羨慕他,但多數人無法放下名利,有太多的牽絆,所以也只是停留在羨慕階段。他每次出發都提前規劃好路線,做好攻略,也會保護好自己的安全,絕不去冒險,以免家裏人擔心。

      我在西寧下火車,陝西寶雞的汪老師和賈老師加了我的微信。山東的趙老師說:還是坐火車好吧,如果你直接從拉薩坐飛機走了,怎麼能認識我們呢?也聽不到這麼精彩的故事了。是呀,這些旅途中認識的朋友,也許以後再不會聯繫,但他們的人,他們的故事,已然留在了我腦海中,也會影響我的一些想法,一些對待生活和工作的看法。人都說風景在路上,路上的風景不只是自然景觀還有人文,自然景觀是養眼,人文故事是養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