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喜劇》:我們的時代喜劇

月亮與六便士,理想與現實,麪包與愛情…他們的取捨、抉擇與對立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

幾對複雜的人物關係,對準了當代年輕人的困惑的主題:有的人年近三十,面臨着日復一日的催婚;有的人急於在城市裏站穩腳跟;有的人想繼續放蕩地生活……以孫同爲中心的人物角色之間交纏成了一張密不透氣的網,這張網中有當下每一個年輕人的影子。他們的人生意外地聯繫在了一起,三個人扭結成了一團“嬉笑怒罵”的亂麻。其實當各種價值觀碰撞在一起,當一個人需要平衡親情、友情與愛情……他們慌亂的生活,就像是半個喜劇。

《半個喜劇》所選取的敘事題材是當下最容易引起年輕人共鳴的現實問題:愛情與工作、女朋友與母親,他們以戲劇化的敘事手法放在了天平兩端,強迫孫同做出選擇。在孫同的掙扎之中,社會階級差異的現實清晰顯現。他在多重壓力之下對莫默吼的一句話直擊電影主題:你生在天上了,我生在水坑裏,你下水坑看看就明白了。

大城市買房壓力、戶口制度等,都是“想擁有更好生活”的普通家庭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自覺戴上的時代枷鎖。在這樣的“時代病”之下,讓人對孫同的困境感同身受,實現與電影人物的情感共鳴。而我想不管生在天上還是水坑,一個人的本質不會變。天上有渣男鄭多多,也有正直的莫默;水坑裏有趨炎附勢的孫同媽,也有最後做出正確選擇的孫同。

在孫同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從小城市走出來、在大城市打拼年輕人的影子。每個人都可以從孫同身上看到那個爲了現實曾經妥協過的自己,他倔強自強 有青春夢想 不想屈服卻無數次不得不屈服……因此孫同這個角色極具包容性,能在現實的維度上引起我們的情感共鳴。

在孫同眼中,他與鄭多多、莫默、高璐都是不同的,他們來自不同的兩個階層。莫默的出現讓他開始正視自己的軟弱。她敢愛敢恨,在這個規則橫行的社會堅守着自己做人的原則。莫默彷彿一個醫生,教會了他揭穿謊言,正視自己的內心,去誠實、勇敢地愛。

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曾說:喜劇的自由狂歡精神即是歡樂的、興奮的,同時也是譏笑的、冷嘲熱諷的,它既否定又肯定,既埋葬又再生。從這個角度來說,《半個喜劇》既肯定了人性之中的真善美,同時直面了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尖銳矛盾。我們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基於對現實生存狀態的不滿而催生出的、具有反抗內蘊的喜劇模式,這一出看似荒誕的鬧劇,表達了對於時代症候的思考與文化透視下的反思。

“喜劇的精神品格是在人類對自身與生存世界的批判反思以及理性超脫的現實需要中產生的”,莫默便是影片對於現實世界的一種理想化投射。她清晰地知道現實世界中約定俗成的自有規則,但她堅持着自身的底線,在生活中獨立自主、敢愛敢恨。

電影之後久久不能讓人忘懷的還有孫同和莫默一些甜甜的細節:在宜家選牀墊、工作日請假去音樂節以及熒屏上那個大男孩拿着吉他在唱《如果我不是我》……這些看似與主題不符的浪漫情節恰恰蘊含着影片對於現實的美好期待:年輕人在面臨着落地社會的現實壓力的同時,還擁有着青春的熱忱、相愛的激情,現實既有着必須去面對的艱難選擇,同時給了人們勇敢做自己的美好瞬間。

對孫同來說,鄭多多代表着麪包,莫默代表着愛情。在面對選擇的糾結與妥協、嘗試與無奈中,孫同實現了個人的成長。

“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電影作爲文學作品的呈現方式之一,映射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可能面對的問題。問題的答案我想就在主人公孫同的結局上,他的自我覺醒是這個時代最好的喜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