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大过天,时间都用在哪里了呢?刷抖音看电视剧,最后收获什么

对于这世间的万物来说,最公平的莫过于生死,每个人自出生到死亡都是必经之路,没有谁可以超越这一极限,就算是有些生物活的比人类久远,比如银杏树,又比如几乎成了精的老龟,但抛开这些生物而言,没有谁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也没有谁能够控制自己的死亡,于这个繁华红尘来去,这种公平让心稍安,能够在俗世的缝隙中感知一缕慰藉。


而用力掰开这道裂缝,露出的时间就变得难能可贵了。


有的人活到90岁安然而去,有的人甫一出世就早夭而亡,还有些行在旅途就被意外和病魔抹去印记,相对存活于世的凡人,时光就如同云间撒落的金粉一般,值得珍视,更值得留恋,我们却对它几乎无知无觉。


且看看那些文化名家是如何对待时间的吧,他们有的戏谑,有的雅解,更有的恋恋不舍,于是一叹三绕,化成了这本散文集《时光太瘦,指缝太宽》,有二十二位文学大师联袂,写给过往与未来的暖心书简,其中有丰子恺、徐志摩、胡适、萧红、朱自清、老舍、周作人、林徽因……都是大家耳闻能详的名人名仕。


这本书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装帧精美,翻开书页,就有丰子恺的画作,那种市井与高雅的结合体,先是鼓荡了情致,使时间这个选题无缝衔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且看名家如何文采横溢的评价时光


梁实秋说:我不打麻将,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也不串门子,可时间都干嘛了呢?他自己回答说浪费了,可是他又自嘲,翻译莎士比亚文集,二十年即可完成,但他却拖到了三十年,幸而活得够久,十分惊险。


这一惊险用得讲究之极,直令人喷饭又不禁反思,老人活到80多,尚且能够反省自己不够敬业,而我们的区区一生,刷抖音,玩游戏,下馆子,喝酒,又应该如何支配少得可怜的时间呢?由不得人不反思啊!


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师,顶尖中的顶尖人物,一句: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一个比喻,形象生动的把时间这个悬在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刺入心底了。最后他问: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如果世人真是聪明的,就应当体会老先生话中的语重心长,应该明了时间的宝贵以及藏在文字背后深重的叹惋之情吧,毕竟时间这碗里的水是越来越少的呀。


悲观的人生和乐观的人生也是截然不同的,时间到了梁遇春这里就成了“迟起”最好的见证,他洋洋洒洒一篇文章都是介绍“迟起”的好处,这篇文章倒真是可以送给我的老师看一看,她是懒床的最佳拥趸,有一万种理由认可懒床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最佳“锻炼”。

回味前夜的痴梦——那是比做梦还有意思的事,细想迟起的好处,唯我独尊地躺着,东倒西倾的小房立即变做一座快乐的皇宫。

他甚至于把迟起和艺术相提并论,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匠心,一种把生活中的苦难转换为蜜糖的快乐匠心,即使“懒惰浪费光阴”,也可看做是一种豁达的心胸,而这种“迟起”却是他构思文章的源泉。

对于生活的方式没有对与错,只有选择不是吗?


二、那些鲜为人知的时光趣事


通过解读这些名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光轶事,我了解到徐志摩去英国读书,原是因为罗素,他崇拜的老师。而这位让他敬重的名家,也是因为离婚事件而身败名裂,被康桥除名,只能和后来的妻子卖文章度日。 

难怪他后来一定要离婚,这已经是他的向往,他的理想,他的梦幻了。 

而他在康桥的朋友是狄更斯,真是让人神往的东西方文豪之间的会面。 

而我读狄更斯先生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儿》及《雾都孤儿》中,也偶尔会读到对于中国的印象及中国的谚语,想必这也是他来过中国多次,又或许来源于和徐志摩交往中吧,这么一想,中西方文化的每次碰撞都会令我的心一抖,产生一种文字爆炸的感受。


对于陆小曼,我们只是从一些徐志摩的文集,或是其他人的文集中去了解的,难免会令人感觉那朵艳花生色在外,而这本书中收录了一篇文稿,这是她关于帮助徐志摩出版遗后文集的过程文。


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多情而又专注的女人,是如何在二十六里心如缟灰,病体缠绵,一心只想着帮助丈夫完成遗志的过程,起始就是收集徐志摩散落在各种报刊上面的文字,要花费不少心血,这一历程完成后,却又因抗战开始,而延迟刊发,8年过去,抗战胜利,可文稿又不知丢在何处,三年奔走才找到原稿,却因故再次无法出版,但寻回失而复得的文稿却也让她欣喜若狂,毕竟徐志摩的心血不会浪费,她又等了10多年,直到二十六年后方才得以全部刊出。


她悔恨,说自己若是知道他要早死,也一定好好地学习,到今天也许可以变为一个女诗人了。可是现在太晚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时光造就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疏离,他们的生离死别,陆小曼毕竟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就能够获得大多数喜爱徐志摩诗读者的理解了,结集出版这件事,她也算是耗尽了心血,而时光也从不会饶过任何一个人。



生与死说起来公平,但也不公平,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似乎还活在人们心中、口中,他们留下的精神不会磨灭,如同孔子的学生问他,为什么先人活得那么久,动辄几百年?

孔子说:活一百年,死后精神存在一百年,人们记忆里他还存留一百年,所以三年矣。


而我们呢?时光的长短又要如何计较呢?可曾认真思索过,那么就从这本小小的散文集开始吧,莫让《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了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