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才子解縉死於職場的“四個坑”



解縉是誰?也許你沒有聽說過,但是,如果你知道明朝的《永樂大典》,就會認識解縉了。不錯,這個解縉正是《永樂大典》總編,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副流傳了500多年的楹聯,是解縉對官場那些庸才的挖苦和諷刺,然而,這幅聯語又何嘗不是解縉的自我寫照呢?

解縉死於自己的“無知”,他對“帝王心理學”一無所知,這是最可怕的“腹中空”;他對“政治關係學”嗤之以鼻,這是遭遇淘汰出局的“根底淺”。

解縉在職場“腹中空空”,而且“根基鬆垮”,如何不敗?最終還因此送了命。他犯了職場四個大忌。



1. 一定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解縉曾侍奉過太祖、建文帝和成祖三位皇帝,而且這三位帝王都很欣賞解縉的才華,這樣一位三朝老臣理當位居人臣之首,如何會凍死於積雪中呢?

解縉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不知揚長避短,做了一件自己並不擅長的事情。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器重解縉,很大原因就在於他就是那個能勝任大典主編的人。

朱棣構想編撰一部包含有史以來全科目全類別的大典,這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需要一個合適的人擔任主筆和總編,這個人必須有廣博的學問、清晰的辨別能力、無比的耐心和兼容幷包的思想。朱棣確定符合以上條件的人,非解縉莫屬。

因此,解縉所擅長的是埋頭做學問,而不是搞政治。可是,解縉卻偏偏信奉“學而優則仕”這樣的鬼話,拋棄自己擅長的領域,天真地認爲自己在皇帝身邊已經成爲政壇高手,便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血雨腥風的政治漩渦之中,最後捲入朱高熾和朱高熙的鬥爭,成爲政治的犧牲品。

解縉這樣一位久立朝堂的老臣,像個剛入職場的後生,對帝王心術不以爲然,對於政治權謀不屑一顧,而他最後正是死在了這點上。

《永樂大典》是解縉一生最輝煌的成就,但也是他一生最後的榮耀,在《大典》完結之時,他就從人生的高峯跌落到谷底,被皇帝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廣西。

如果解縉沒有急功近利,一心想轉業成爲政客,以朱棣的英明和他的才學,說不定還能修出幾部盛世巨典,彪炳千古呢。



2. 做事一定要外圓內方。

解縉正直剛介,敢於直言勸諫,在朝不保夕的惡劣政治環境中,表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骨氣和勇敢,但也爲此付出了政治的甚至生命代價。

當時胡惟庸已經案發,政治形勢錯綜複雜,可謂腥風血雨,變幻莫測。在這樣的環境下,解縉不會審時度勢,仍然是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做事不知圓通,別人不敢做的事,但在別人哄騙下,就心甘情願成了出頭鳥。

解縉不僅向朱元璋上書,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鍼砭時弊,斥責不必要的殺戮,而且又受虞部郎中王國用一番奉承,上書爲牽連到“胡惟庸案”被處死的韓國公李善長辯冤,並斥責御史袁泰蔑視朝綱,貪贓枉法,誣陷忠良。

解縉一番口無遮攔,隨意臧否,不僅得罪了皇帝,而且同朝的權貴也幾乎得罪光了。他以筆爲劍,活生生把個官場殺成了江湖。

太祖朱元璋念他年少輕狂,恃才傲物,需要閉門思過,於是把他打發回吉水老家修養心性了。



3. 大丈夫一定要能屈能伸。

解縉受了很多苦,歷經了很多坎坷,他太想成功了,而罷官的日子是苦悶的,對解縉來說,人類的最大痛苦並不在於一無所有,而是擁有—切後再失去。

他十分留戀京城的繁華、衆人的仰慕、皇帝的器重,這些苦悶和痛苦,完全將解縉擊垮了。他依靠先前的關係網,不斷地向高官和皇帝上書,要求獲得官職。

繼任的建文帝雖然知道他很有才能,但卻不願用他,只給了他一個小官,打發到遙遠的西部。解縉十分不甘心,馬上找人疏通關係,終於留在了京城,在翰林院當了一名小官。

此時的解縉已經完全沒有了青年時期的雄心壯志,他不甘於現狀,最終還是向現實低頭,理所當然會拼命抓住一切機會,投靠了朱棣,成爲朱棣的寵臣。無論他使用了什麼手段,但畢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解縉不能安於內心的真誠,只能伸不能屈,當年那個一心爲民請命、爲國效力的單純的讀書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貪圖功名利祿、熱衷政治籌碼的政客形象。



4. 做事一定要擺正位置。

職場中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是一個很現實卻又很難把握的問題。對解縉而言,帶來的是殺身之禍。

朱高熾是朱棣長子,立長爲太子是朱元璋立下來的祖訓,但朱棣卻想立次子朱高煦爲太子,所以朱棣一直猶豫不決,於是便去徵求大臣們的意見。

在衆人迎合聖意贊同立次子爲長時,解縉仍直言立長,“爲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爲前車之鑑。”

朱棣聽後面有不悅,但解縉只說了一句“好聖孫!”朱棣恍然大悟,最後立長子朱高熾爲太子。

如果說解縉這次有驚無險,但他仍然不知收手,在皇帝繼承人問題上,繼續參與鬥爭,擺不正位置,公開支持皇帝大兒子,貶斥皇帝偏愛的二兒子。

這樣,解縉在朱棣的心裏貼上了一道政治標籤“干涉家庭內政”。此後,解縉地位一落千丈,漸漸失去了朱棣的信任。朱棣認定解縉有意離間手足,失去了耐心,等不及《大典》完成,就把他貶黜廣西。

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朱棣恰好北征在外。解縉不知輕重,私自謁見了太子朱高熾,也沒有向朱棣報告就返回了。

朱棣認定解縉有結交太子、圖謀不軌的形跡,便下令逮捕解縉,這也預定了解縉的死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