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禪定

一、定慧基礎知識舍摩他與毗婆舍那
佛教依用心的情況,把禪修方法分爲兩種,即所謂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觀。
止和觀是論裏面用的名詞,在經裏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止是修定,觀是修慧。因爲衆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須先修定,後修慧;有些人則可以直接修慧,然後產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修。止和觀都可以產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也稱三昧,即三摩地。三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在修舍摩他時,佛教講四禪八定。佛教強調修禪定時要能夠進入深淺不同的定,即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
其實,四禪八定不是佛教的專利,外道也能夠修四禪八定。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曾經跟外道修定,一直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裏,我只教大家修到四禪。爲什麼呢?因爲在四禪八定裏,後面的四個定是屬於無色界的定。由於無色界的定力太深,只能修定,很難修觀;前面的四個定是初禪到四禪,屬於色界的定,色界的定能夠修定,也能修觀。
在四個禪定裏面,初禪最淺,四禪最深。
初禪:稱爲離生喜樂地。---——離五蓋(昏沉、掉悔、貪慾、嗔恚、疑)
二禪:稱爲定生喜樂地。離覺觀(覺指粗的覺察,觀指細的覺察)
三禪:稱爲離喜妙樂地。——離喜
四禪:稱爲舍念清淨地。——離樂(出入息斷)
舍念清淨地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心念能夠達到四禪,當時,你就會生起幾種修行人最珍貴的心念:
1.舍的心念——就是平等心,沒有造作的心,在四禪裏面會升起來。
2.舍受——在四禪裏面沒有樂受,只有不苦不樂的舍受。在初禪、二禪和三禪裏面,都有樂受,四禪的心比三禪的少了樂受貪着。
3.念清淨——在四禪裏面,正念最強的時候,心中完全沒有雜念。所以,四禪也稱爲念清淨。
如果一個人修到四禪,生起舍念清淨的心,修觀就很容易成就。有四禪的清淨心,所觀察的佛法就會很容易現前,即不必經過思考,當下就能被你觀察到。因此,在我們打坐修行時,就應該儘量掌握和認識四禪,並且要修到四禪。假如一個人正在打坐,如何衡量他的心有多穩定(即他的定力)呢?佛教就是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來判定。初禪的心念比較粗。如果靜坐達到四禪,心念就會很清淨。
心念的清淨程度會影響修行用功的效率。如果你能明瞭初禪到四禪的心念差別,你就明白以微細的心去觀察佛法的重要性。假如今天你的定力只能到初禪,就直接去修觀、參話頭,不論你多拼命修觀、或參話頭,初禪的心力只是會在修觀時打妄想而已。如果你今天定力達到四禪,無論你參話頭或者修觀,你都能用很微細的心去修。四禪的功效和初禪是絕對不一樣的。因此,認識初禪到四禪對修觀是非常重要的。修止和修觀的差別
所謂的修止,是你的心念專注在某一個境界裏不要動。當你專注於這個境界,任何的外境來,你都不理它,依然專注在同一個境界裏面,這就是修止。
什麼是修觀呢?就是一個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着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觀法去觀察,但心中要明明瞭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這就是修觀。
所以,當你在修行任何法門時,如果碰到各種境界來,你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靜靜不動,這種修法就屬於修定。如果任何境界來時,你都很專心地用佛法去觀察它究竟是怎麼回事,從中去覺悟,這種修法是屬於修慧。因此,當你們在修觀的時候,我會向你們強調:不允許入定!因爲多數人入定後心就沒法去觀。只有定力和智慧都很強的人,他可以定慧同時修,但是這種人很少。一般人要先修定,後修慧。即先修止,後修觀。
重複一下,當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一直保持不動,這種修法就是修止。如果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着它去,並且看清它的真相,但不被它迷惑,這就是修觀。因此,修止的人,要避開動亂的境界;修觀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這就是修止和修觀的差別。不管靜坐或經行,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看你怎麼用心了。每次靜坐時,都要明白自己是在修止或是修觀。同樣地,每次經行時,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還是修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