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唯美的中秋诗词,一首宋词,一首唐诗,堪称难以超越的经典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佳节,流传了上千年。据说,早在周朝时,就已有“中秋”一词。古往今来,每年的这一天,无论身在天南还是海北,中国人总会尽力地赶回家中,期盼与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可以说,这种风俗习惯早已融进了中国人的骨血里。

因此,相较于四大传统节日中的另外两个节日:端午节和清明节,中秋节的寓意要更加美好,节日气氛也更加浓厚。对此,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描写中秋节的作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诸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不可否认,这些诗句都写得非常好。然而,在所有这些描写中秋节的古典诗词中,有两首诗词最唯美,堪称难以超越的经典:一首是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一首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让我们走进这两首经典诗词: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代诗坛,群星闪耀,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这些大咖级的诗人相比,王建的名气确实不是很大。然而,仅凭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就足以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整首诗意境唯美,委婉动人,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堪称最为经典的一首诗作。

首先,整首诗带给读者最深的印象就是情景如画,十分唯美。“树”、“鸦”、“露水”、“桂花”、“明月”、“庭院”,“秋思”等一系列意象的组合,如诗如画,将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情深意长的意境,令人沉醉。尤其是诗作结尾“不知秋思落谁家”,唱叹有神,余音袅袅,将中秋的别离思聚表现得十分动人。

其次,诗作用字准确生动,语言形象,想象丰富。在古典诗词中,一个字点活一首诗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在这首诗中,结尾的“落”字最是巧妙。它新颖妥贴,不同凡响,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是全篇点题之笔,暗写诗人中秋望月。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诗人仰望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渐渐入神。不知不觉,秋夜的丝丝寒气袭来,让诗人不禁我想连篇:寂寞的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如此,整首诗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唯美。

第三,诗作含蓄深情,将中秋佳节的思念表现得委婉动人,韵味十足。诗作题目为《十五夜望月》,可自始至终诗人都没有直接说自己在望月,也没有说自己在思念。而是借助“冷露湿桂花”,“秋思落谁家”来委婉道出自己内心的绵绵愁思。如此,诗作的深情没有消减,反而更添了无限韵致,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如此,整首诗无论抒情还是写景,都堪称绝佳,很好地体现了古典诗词深沉含蓄、情致丰富、韵味十足等特点;此外,唐诗无论抒情或是写景,无论表现悲伤还是快乐,都有一种开阔博大的气象,王建这首《十五夜望月》很好地体现了唐诗的这一艺术特点,传承经典。

几百年后,当历史的尘烟逐渐消散,无数的文人墨客也都随之逝去。他们中有的人,载入史册,名垂青史;有的人,则销声匿迹,仿佛从没来过。然而,任岁月如何变迁,任人事如何代谢,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消失,甚至将成为永恒,比如头顶的明月,比如中秋的思念。

又是一年月圆时,这一次“秋思落谁家”?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便横空出世了。对于这一首词,99%的读者都会认为它是宋词中的一首不朽经典。每逢中秋,它也是很多诗词爱好者都会提到的一首宋词绝唱。对于该词的作者苏轼,很多读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这首经典: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笔者是一个五音极度不全的人。可是,每每读到这首《水调歌头》的时候,都会忍不住轻轻哼唱起来。因为歌手王菲的演唱,这首本就十分经典的词作更加深入人心,走进了千家万户。诗词源于音乐,由此可见一斑。这首《水调歌头》与音乐的完美搭配,再一次让所有的中国人都领略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历史上,苏轼与弟弟苏辙之间兄弟情深,谱写了一段又一段文坛佳话。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在此期间,他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调任到离弟弟苏辙比较近的地方为官。然而,将近七年,苏轼都未能如愿。

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在山东密州,即现在的诸城,而弟弟苏辙却在济南。自此,兄弟二人已将近7年未能见面。时逢中秋佳节,苏轼面对一轮明月,想起多年未见的弟弟,想起自己半生的遭遇,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词作情感真挚,酣畅淋漓,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千百年来世所公认的中秋词中的一首不朽经典,水平之高至今难以超越。整首词仿佛是一场词人与明月的对话,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意境唯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词作上片望月,既怀超宜兴致,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以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不禁让人想到春秋时的爱国文人屈原和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人都才情不凡,却抑郁不得志,不被理解,“问月”看似浪漫,实则无奈。

而后,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幻想自己“乘风归去”,飞到了九霄之上,看到了一片“琼楼玉宇”。此时的词人,身心应该是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解放,暂时逃离了世间的烦扰。可是,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的词人,怎么可能一味沉浸在幻想中而脱离实际呢?

所以,在词作上片的最后,他说“高处不胜寒”,笔锋一转,又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一句“何似在人间”,也将读者的思绪从天上拉到了凡间。那么,凡间有什么呢?凡间有至亲之人,有日思夜想的人。于是,词作下片转而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开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人连用三个动词性短句,由月亮的移动转到描写人间的思念,十分妥帖自然。中秋月圆,人却不能团圆,这种离恨怎么消除呢?词人紧接着看似在责怪月亮无情,实则是在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及中秋佳节不能团聚的深深无奈。

可是,苏轼天性乐观豁达,他永远都不会让自己长久地沉浸在一种低沉伤感的情绪之中,而是会立马跳脱出来,治愈自己,安慰他人。所以,在词作最后,词人说:月亮的阴晴圆缺和人间的离别相聚,都是很难周全的,没必要过于伤感。那么,对于中秋佳节亲人间的离别,我们该以一种什么心态来看待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这句千古名言可谓情深似海,意味深长。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词人在处理时间、空间以及如何对待人生等一些重大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了词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博大,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至此,词作已经不只是表达了词人对弟弟苏辙的思念,更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表示了美好祝愿。这样的词作,情感真挚,乐观旷达,意境深远唯美,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潇洒浪漫的情怀,如行云流水一般,千百年来,给无数人带去了美的享受。时逢中秋,这样的词作确实值得被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吟唱!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