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境界很高的一首詩,詩中14字道盡人生矛盾與無奈,感動千年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和百家號:“文化點心鋪”:這裏沒有高深莫測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識。學無止境,每天陪伴!)

如果一個人品格上有欠缺,那麼他能不能成爲一個詩人了?答案不言而喻,當然能。詩者,貴在抒情言志。一個人品德雖然不好,但是他只要有感情,有人生理想,又才華不凡,他當然是能夠成爲一個詩人的。可是,這樣的人能夠寫出詩來,卻未必能夠寫出好詩來。

因爲品格修養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華,他寫出來的詩在心靈感情上也會有一段落空的地方,會缺少一種真摯的感人的力量。縱觀古今,那些寫出第一流作品的詩人,往往都有着深厚博大的感情,例如屈原、杜甫、蘇軾……這些詩人一張口,真摯的感情就投入了。

所以,判斷一首詩的好壞,不能光看它寫的美不美,讀起來動不動聽,還要看它有沒有真摯的情感,有沒有感人的力量。對此,咱們今天就借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一首詩作《寄李儋元錫》來做個分析。這是韋應物境界很高的一首詩,詩中14字道盡人生矛盾與無奈,感動千年。讓我們走近它:

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衆所周知,韋應物是唐代文壇少有的大器晚成的詩人。他在少年和青年時期,縱情任性,橫行鄉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後來,憑藉不俗的出身,他又成了唐玄宗的御前侍衛,更是不可一世,目中無人。安史之亂爆發後,經歷了人生鉅變的詩人,終於大徹大悟折節讀書,最後名垂青史。

據史書記載,韋應物一共活了55歲,是在20多歲時纔開始立志讀書、學習作詩的。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40多歲時,韋應物終於憑藉一首七言絕句《滁州西澗》揚名天下,留下了千古名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從韋應物的身上,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只要想努力,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除了《滁州西澗》,韋應物也寫下了很多經典詩作,例如這首七律《寄李儋元錫》。這是韋應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時所寫的一首詩。公元783年的秋天,韋應物到達滁州任所。詩題中的“李儋和元錫”,是韋應物的兩位好友。當韋應物離開長安後,他們常寄詩問候。於是,次年春天,韋應物便寫了這首詩回贈。

作爲一首回贈詩,詩作前兩聯主要敘述了詩人與友人分別之後的思念。“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在古典詩詞中,詩人們經常喜歡用花開花落、月缺月圓來表達時光的流逝,含蓄唯美。而“去年”與“今日”的對舉,表明自己與朋友分別已將近一年了。

這一聯明白如話,娓娓道來,詩人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充溢在字裏行間。而後“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則是對茫茫世事的感嘆。人生自古傷離別,在一場又一場離別中,歲月流轉,時光變幻,年華老去。在對往事的回首中,世事茫茫的失落與無奈便油然而生了。

此外,當時整個大唐王朝還處於極度的動盪之中,都城長安尚在賊手,皇帝又逃難在奉先。詩人又遠在滁州,消息不通,內心焦慮不安。這種情形下,他覺得自己和國家的命運,都是茫茫一片,難以預料。又恰逢暮春時節,百花凋零,一切都是那麼的黯淡無光,讓人百無聊賴。

緊接着,詩作第三聯“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直抒情懷,寫自己因多病而想辭官歸田,內心十分矛盾。這句詩的思想境界很高,自宋代以來,就備受讚揚。范仲淹稱之爲“仁者之言”,朱熹盛讚其“賢矣”。詩人心懷家國,自嘆自己身爲朝廷命官,卻不能挽救國家命運,真是慚愧之極。

此時,詩人的身體健康又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對於很多政務都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他很想辭官歸隱。可另一方面,國家正遭逢大難,黎民百姓也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自己又怎麼能甩手不幹,袖手旁觀呢?在這一聯中,詩人誠懇地披露了自己人生的無奈與矛盾,真實地概括出了一個廉潔正直官員有志無奈的痛苦。

其實,這兩句詩所描寫的矛盾與無奈,在封建時代具有較高的典型性和較強的現實性。韋應物之所以能夠寫出這樣真實、典型、動人的詩句,也正是因爲他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豐富而深刻的人生體驗。由此,也再一次說明了:一個好的詩人,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真摯的情感。

最後,詩作結尾“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寫出了詩人寄詩的用意:此時的他急需要友情的安慰,渴望和友人暢談一番。至此,詩作以“分別”開始,以“相約”結束,章法嚴密,真摯感人,很好地寫出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感動千年,堪爲七律名篇。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注: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