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的迷思

記得在樊登讀書中,曾聽過一本書中講到,正是因爲現今社會中,教育的投資回報率越來越高,纔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對教育的思考和關注越來越多。

放眼望去,關於教育的話題經久不衰,每一個爲人父母者,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好的教育。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高價購置學位房,只是爲了擠進一所知名的小學,甚至是幼兒園。

社會在進步,而隨着互聯網的放大效應,社會進步的車輪愈來愈快,發展速度也會成幾何式增長。

如何在現世的當下,培養一個面向和適應未來的孩子?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出生開始,就已經開始傑出互聯網的世界。

有人說,沒有編程的能力,你將始終都在別人設定的規則裏奔跑。

也有人說,未來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擁有獨立的自我選擇能力很重要。你要首先通過選擇,選擇到爲你所用的信息。

還有人說,伴隨着外界的告訴發展變化,你需要始終保持成長性思維,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體系,才能保證不斷迭代。

這些種種的說法,都有着一定的邏輯和道理。

我們正在用現在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在培養着一個需要面向和適應未來的孩子。

那麼,我們需要培養的終點,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以終爲始來思考,我想,首先需要成爲一個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人。

一個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的人,會避免迷失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避免成爲一個行走在世的人云亦云的人。

一個人雲亦云的人,也許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適合什麼?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擅長什麼?又不擅長什麼?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想要的又是什麼?

過於人云亦云,也許確實可以避免犯大錯,但是也將失去一次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體驗。

人云亦云的人,看到別人說,學習力很重要,自己也覺得很重要,於是,立馬把眼睛盯在自己孩子的學習成果上。

看到別人說,專注力很重要,自己也覺得很重要,立馬又把眼睛放在自家孩子的專注時間上。

最後,一定會被迷失在教育的大河大浪中,教育的小船也就在這條大河中隨波逐流。

教育是“根”的教育,而“根系”的粗壯首先需要的是一根“定海神針”,需要有一片“穩定”的土地。

這片穩定的土地是父母的“定”。

父母瞭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普遍規律”是共性的,是符合孩子年齡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而“特定規律"是特指的,是符合自家孩子的生理和成長規律,是因材施教的範疇。

除了孩子年齡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伴隨孩子在不同的社會化的過程中,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中學、高中,再從高中到大學,每一個社會化的進程裏,都伴隨着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

就像弟弟在幼兒園階段,是在發展他的獨立生活的能力,通過在幼兒園和家裏對孩子在生活自主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其成爲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又通過這些培養,讓他成長爲一個獨立的,自信的孩子。

而姐姐已經在小學階段,脫離了幼兒園的陪伴,孩子進一步需要融入到同學的環境中,老師也不會再像幼兒園老師一樣,在衣食住行中循循善誘,事事提醒,而是逐步培養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管理自己的同時,逐步加入了學習能力的培養,增加孩子在知識上的學習。

我想,這纔是一個關於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整體思考框架,它不是單一的、割裂的1個點,2個點,而是要看到點,也要能夠看到線和麪。

教育是個長跑,教育也是個現世報,在這個漫長的“培養人”的過程裏,不迷失在某個單一的點上,也不盲目跟風追隨別人,而是始終能夠看到整個的框架和整個的培養目標,在過程中不斷精進和調整,培養出獨立人格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