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车我们应该知道些什么

纯电动车一定会替代传统燃油车,这是社会和技术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用户和投资者,我们至少应该掌握几点重要信息。

一、用户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上个世纪初,当福特汽车总量8000辆的时候,美国传统出行工具——马车在用量是1800万。短短几年后,汽车就代替马车,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出行工具。汽车初兴,而马车大量使用的时候,很少有人能想到未来汽车会替代马车成为最重要的出行工具。预测这一趋势的人们如福特自然先富起来并长期保持富足的优势。虽说说人们出行追求舒适、安全、便捷性的基本需求不会改变,但社会和技术进步一定带来新的出行需求。比如,以往最牛的司机还有一项基本的技能,那就是识路的能力。当下,这项技能已经被导航系统所替代。当普通司机们为“遇有复杂交通路口,导航提示还不够及时”偶尔烦恼时,造车新势力的智能交互系统已经能够辅助司机作出关于方向及时准确的决策了。也就说,司机不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何时对导航的判断上。正是这一点点的改变,使用户体验大幅提高。当然,归根截底还是“便捷”这个大方向上。电动车追求得不仅仅是在动力方面的变革,而更重要的是,在安全和便捷方面比传统车辆做得更好。比如传统车辆,不管是所谓豪车还是普通车,一些自动化的功能最终还是需要用手动控制。而现在的电动车普遍采取声控来操作,例如窗户的升降,音乐的播放等等。所以,汽车能为人们提供的不仅是高效的出行工具,更多的是愉悦的用户体验。此外,用户体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更是大众的需求,而电动车充分满足了这个市场。以往传统车辆尤其是豪华车辆,只能带给部分用户以绝佳体验,这个部分用户通常指的是富人阶层,而电动车为每一个人是带来更好的体验感,而这种改变才是革命性的。

二、服务创新加快了替代步伐。电动和燃油动力根本区别还在于服务。一方面,电动车通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优越的价值主张。电动车没有按照传统的底特律定律来设计汽车,而是按照苹果手机的模式来对汽车进行设计,不仅使汽车的性能与传统跑车相差不多,并且充分挖掘电动车的本身特点,进行突破性的整车设计,并将IT与汽车相结合,不断提供优越的电动车性能,最终结果是提高消费者的驾控体验和操控感。技术、酷、时尚、环保成了电动车为终端消费者所提供的价值主张,这些价值主张不同于或超越了传统跑车所能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主张。其次是能源服务方式的创新,解决了加油难和成本高的痛点。除本身动为成本的降低,电动车企还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充电服务和多种充换电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充换电服务。在将电动车产品送货上门时,还会帮助消费者在家庭车库中安装充电桩,从而解决了消费者在家充电的难题,其创造性地为长途出行的消费者修建了能够实现快充的超级充电站。便捷性方面逐步替代燃油车。另外,就是售后服务创新。电动车除改变了燃油车动力结构,免除用户维修保养成本外,还积极进行售后服务创新,通过向消费者提供超售后服务,包括电池保修和汽车回收等,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所以说纯电动车一定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三、向效率最大化发展。主要指汽车产业分工,未来电动汽车的产业链会越来越像手机,也就是说,未来的电动汽车产业格局,会是总体设计者+集成制造商的模式,就像苹果+富士康。手机代工企业富士康和科技企业苹果,各自专注于自己的长板,苹果做好自己的设计,富士康则专注于制造,结果相得益彰。手机产业为何会出现手机公司+制造商的模式?其实,就是因为手机功能变复杂了,用户需求和技术支持变成了两个层次上的问题,因此在底层技术支持上选择专业代工是效率最高、总体成本最低的选择。实际上,现在的汽车产业链开放程度已经越来越接近手机产业了。就以目前中国的产业格局来说,电动汽车的产业链是齐备的,但专业化的程度还不够。如果造车新势们围绕“用户体验”这个核心发展,一定会有一家独大的局面。为了保持这种创新领域的领先性,势必牺牲制造上的专业化,这就会使汽车领域分工会进一步向着“总体设计者+集成制造商”这样的格局演化,比如,由新造车企业或者互联网企业进行车辆的总体设计,而制造部分交给传统车企。也就是未来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很可能会出现专业的集成制造商。未来的竞争和创业机会将集中在构建充满想象力,设计感的人车交互上。科技创业公司可以专注在垂直细分领域里找切入的机会,持续强化长板,更容易成功。而整车制造企业需要巨额资金、强大的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失败。所以整车制造的玩家依然是大公司为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