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妙无穷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年轻时辞别家乡仗剑出游的途中所做的一首诗。今天我带领学生从章法的角度切入,循着起、承、转、合的布局,欣赏着诗仙李白被荆楚风光引发的万丈豪情,又被诗人渐远故乡时无限依恋的赤子情怀深深感染。一节诗歌教学,使学生在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方面都得以培养和提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先,作为“首联”的起句交代了作者现在的地点(楚国)和此行的目的是游历。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渡远”。“渡远”意味着作者行到此地是万里迢迢远涉江河顺水而来,在辞别家乡后已经走了很远,今天终于来到了风光迥异的荆楚大地。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其次,“颔联”和“颈联”在首联之后,向我们集中展现荆楚大地辽阔壮丽的自然风光,所以我认为这两联都属于“承”。

    “颔联”的写景对象是“山”和“江”,但是这里并不是展现山的雄伟,而是作者在惊叹山的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辽阔无边的原野随涌动的江流扑入视野,渐次铺展,最后伸展向无际……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李白的故乡是四川青莲,久居蜀地的李白势必看惯了高山巍峨,层峦险峰;如今乍到荆楚,平原之辽阔势必对李白也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大荒”一词即是对辽阔荆楚的形象表现,也是诗人满怀豪情的喷薄抒发。这一联写景,画面构成极其简单,然而作者巧用“尽”和“流”使整个画面动态感十足,“平野”和“大荒”并举,鲜明地突出了壮阔的荆楚大地带给作者的震撼!

    “颈联”同样是写景,但是风格和上一联迥然不同。月光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天边云霞升腾,诡谲变幻,如同奇妙的海市蜃楼一般。其中“飞”字可谓是神来之笔。写“月”也好,写“月”的影子像镜子也好,这些都属常见意象。唯独“飞”字,断非常人所能想象。这一“飞”字,不仅展现了水中月影的空明澄澈,而且使整个画面具有了动态美感,让人去想象这幅美景的来历,一下子激活了人的审美想象。同时就这一“飞”字,也使得诗仙本色展露无遗。

    总之两联同是写景,但是“颈联”写景着意突出一个“壮”字,“颔联”写景着意突出一个“丽”字。写两联,不雷同,风格各异,不过同样是在表现辽阔荆楚带给作者的震撼,都表现了作者对大好山河的热爱。

    可是,难道这是主旨所在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最后,诗人在“尾联”一下子完成了转和合的任务,点名了题旨。

    先说“转”。二、三两联在承着首联之后着意描绘了荆楚大地奇幻壮丽的自然风光,气势可谓磅礴,画面可谓多彩,手法足够多变,效果也绝对震撼。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怀疑李白对于楚地山河的热爱和歌颂。可是恰恰就在这样的抒情高峰上,诗仙陡然给我们来了一个转折,告诉我们楚地风光无限之好,可是在李白内心最喜爱的还是故乡的那条河流啊!因为她是那样的多情——我李白远涉江河迢迢路途,她竟然一路相随不离左右陪伴始终不忍分别!她是那样的相依,当然我李白也是无限的相惜。荆楚再好不过是他乡啊,我李白心中割舍不下的永远是我的故乡的那道水啊!

    这样的结尾,“转”中有“合”,随“转”即“合”。不仅强烈的突出了诗人不管身居何地,热爱故乡的赤子情怀都不会有丝毫减少;也顺便点名的整首诗的主旨,游历途中对故乡山水的依依不舍。并且对首联中的“渡远”和题目中的送别,都是一个照应。

    以上是今天课堂上以“起承转合”法引导学生学习《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