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要學好語言

對於我家兩小隻,英語學得比較早,基本是3歲左右就開始正式接受英語學習了,還不說開始學習之前的英語兒歌或者動畫片類。

因爲我有一個觀點:語言決定文化,進而塑造價值觀等。我希望孩子是能在接受成人輸入的價值觀,在接受中文母語世界觀的同時,能用另一種語言去理解和思辨世界,然後慢慢地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她們自己的價值觀。

這是今天特意轉摘這篇小文,表達語言的重要性——語言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這也是學習一門語言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成績。


《小王子》的作者,法國作家聖· 埃克蘇佩裏說:一個人可以通過思考將一堆亂石變成一座宏偉的宮殿。

而語言是思維的載體。

你可以想象沒有情緒的一天,沒有行動的一天,但是你不能想象沒有語言的一天,因爲,你的思維如河流一樣,不能停止,不能幹涸。因爲不使用語言,並不是說你一句話都不說,保持沉默;不使用語言,你的大腦的思維也要停止下來。

所以,我們的思維,是一個個的想法連接在一起,而裝載它們的,就是我們的語言。而語言不僅僅是我們思維的載體,而且它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去塑造我們的思維。

比如雪在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中特別重要,因此他們有十幾個單詞來描述不同狀態的雪。

而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就只有雪這一個詞。

所以,在愛斯基摩人的言語中,他們能夠傳遞更加精準的關於雪的信息。

心理語言學上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語言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它還會決定我們的思維,最後決定我們的文化。

語言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因爲語言有自我形成和自我創造的能力。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的思維完全是由我們的母語所決定的,這是因爲我們只能根據母語的詞彙和結構,來描述和認識這個世界。

所以說,我們有不同的語言,就會有不同的思維和不同的世界觀,最後我們就有不同的社會。

殖民者最熱衷於乾的事情,就是不允許殖民地上的民衆說他們自己的母語,而是改說殖民者的語言。

通過語言的殖民,就實現了思想的殖民、文化的殖民,最後徹底消滅了殖民地的傳承。因爲不同的語言不能表示同一個社會的現實。換句話說,就是一種文化的內容,只有用這種文化的語言才能得到充分的表達。

比如我們中國人用“稻”、“米”、“飯”分別表示帶殼的米、去殼的米和煮熟的米,而美國人只用一個詞,rice。所以你可以看出米在中國文化的重要性。

與此相對的是,美國用肋排、菲力、沙朗、牛眼等十多個名稱來稱呼由牛的不同部位做出的牛排,而漢語則只有牛肉這一個詞。

不同的語言定義了不同的思維乃至文化。So,孩子該不該學好中文、學好英語,或者其他語言的目的,你明瞭了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