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導致了孩子“窩裏橫、外面慫”?

是什麼導致了孩子“窩裏橫、外面慫”呢?


家長戰線不統一,爲孩子“窩裏橫”提供條件


很多家庭裏,孩子犯了錯,父母剛想批評,爺爺奶奶就站出來打掩護,認爲孩子還小,家長犯不着跟孩子較勁。現在孩子小腦袋聰明的很,摸透了家長的心思,認爲不論自己犯了什麼錯,總會有人替自己撐腰,所以可以放心大膽地在家裏犯熊。


孩子缺少社交技能,成爲“外面慫”的主導因素


“自我中心”是幼兒普遍的發展特徵,他們通常是沉浸在自娛自樂的世界裏,不太關心同伴在玩什麼。即使彼此接近,甚至分享了同一塊場地,也多數僅限於觀察一下彼此在做什麼,在遊戲中也依然沒有交集,不懂得合作、互助與分享。


正因如此,孩子往往缺少基本的社交技能,這也導致孩子會在接下來與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屢屢受挫,越來越害怕社交。當不順心時,孩子自然會選擇用逃避的方式來處理。



沒有原則的溺愛,成爲孩子“窩裏橫、外面慫”生長的土壤


有的孩子習慣了被溺愛,需要的東西總有家人早一步準備好,沒有學會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遇到問題家長總是衝在最前面,第一時間幫助解決,沒有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過度地保護,把所有潛在的困難都提前掃清,沒有培養出孩子應對挫折的勇氣。


沒有原則的溺愛造就了一個經不起風雨的溫室花朵。爲了得到一樣東西可以撒潑打滾,家長照單全收,導致孩子在家裏越來越有恃無恐、驕橫跋扈。


一旦離開家,這些對家人很有效的方法頓時失去作用,孩子感到落差。再加上不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面對陌生的羣體,孩子會產生不安全感。這會讓孩子不願意接觸外界,害怕與陌生人相處,進而表現得越來越慫。



心理補償的需求,成爲孩子“窩裏橫、外面慫”的導火線


有些成人在外面被領導批評了或是與同事產生了矛盾,不敢做聲,卻把情緒帶回家,發泄在家人身上。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


在家裏孩子感覺是安全的,他可以肆無忌憚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是離開家以後,他可能會經歷欺凌,可能體會到不公和無奈,出於本能,他會蜷縮進父母的羽翼之下。但是那些被壓抑的情緒從沒有消失,孩子急需尋找一個出口來釋放這些無處安放的情緒。


那些對他順從的家庭成員,自然成了最合適的發泄對象。孩子通過在家裏宣泄,尋求一種心理的補償。


除了這些原因,孩子表現出“兩面性”還可能是因爲對父母的效仿。


有的父母在外面表現的唯唯諾諾,對待家人卻很嚴厲,表現出明顯的“兩面性”。在父母行爲模式的影響下,孩子也會跟着學。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


父母是帶領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個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這個世界在孩子心中的縮影,直接影響着孩子的行爲習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