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爛片之王”,死後卻名聲大燥

樂觀的理想主義者最是荒誕幸福

要如何理解包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呢?

譬如我們擁有夢想,於是極力追尋,卻發現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或者根本沒有這份天賦,那我們還需繼續追求嗎?

多數人會選擇放棄,或被現實的殘酷所羈絆,或被自我的惰性而拖累,或因最後的清醒而覺悟,也或許從未選擇開始,只存活在幻想的世界中無法自拔。

如果你認識一個非常愛唱歌的朋友,他夢想成爲一名歌手,但他並沒有這個能力(甚至根本五音不全),你是勸他放棄這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呢?還是鼓勵他繼續努力?

這樣的辯證關係非常考驗人性的兩極,無論站在哪一個角度去對待,都覺非常荒誕。

但荒誕的夢想家卻是最幸福的人,他們只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是他們不願承認,而是他們不想被自己的平庸所擊敗。

上帝時常開這樣的玩笑,天才與庸才,不過都是它所創造的追夢人

蒂姆·波頓也許就是那個視“艾德·伍德”爲“天才”之人,滿懷一腔熱血,毫不退縮,毫不畏懼現實的種種,最終成爲一代“爛片之王”

事實上,他成名了,可實際上,他很虛妄

他和他熱愛的電影一般,一直活在自我虛妄的夢裏,想要把夢搬進現實,卻屢遭人們的唾棄,這不是一個勵志人生的故事,而是講述一個夢想家的浮沉半生

他和他的偶像奧遜·威爾斯代表了造物主的不公正抉擇,一個天才,一個庸才,都極度渴望用電影來造夢,而最後一個被“神話”,一個只能被“笑話”

聽上去頗爲諷刺,但在艾德·伍德看來,不付出行動纔是最大的諷刺,他願爲了電影付出一切,而真正冷嘲熱諷的人,他們纔是最大的笑話。

要拍攝《艾德·伍德》並不是一件易事,真人傳記、回溯上個世紀好萊塢的電影生態環境、有關於夢想和現實的掙扎

諸多複雜的元素拼湊在一起,並不有利於電影主題性的突出,如何平衡或許纔是最關鍵的?

但蒂姆·波頓顯然不想炮製出一部無聊的真人傳記電影,作爲全世界最負盛名的“天才導演”之一;

多年來他一直以哥特式的面具示人,把自己迷戀的鬼怪奇異世界構建成一個獨特的電影語言系統;

於是我們纔能有幸看到剪刀手,看到巧克力工廠,看到紅桃皇后,還看到形色各異、千奇百怪的人物在電影中一閃而過。

而在他詭異的外衣下,藏着的,卻是最理想的童話主義,夾雜着現實中的人情冷暖,千姿百態,一個萬花筒般的奇異世界,仍然隱藏着一道道錯綜複雜的人生幾何題

而艾德·伍德,是他所有電影中唯一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卻折射出了他童話主義般的心靈。蒂姆·波頓拍攝《艾德·伍德》,其實有三種致命的吸引力

第一他是一個“爛片之王”,第二他和蒂姆·波頓一樣迷戀着吸血鬼,第三他和蒂姆·波頓一樣崇拜着奧遜·威爾斯。

所以我們在《艾德·伍德》中看到了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約翰尼·德普、貝拉·盧戈西以及五六十年代的好萊塢

如果你一直把《艾德·伍德》當做一部傳記電影看待,可能曲解了蒂姆·伯頓拍攝本片的真正用意,艾德·伍德只是他的一個切入點,他想讓我們看的仍然是他的自我喜愛和表達。

《艾德·伍德》更像是他個人的一部成長電影,我們把艾德·伍德和蒂姆·波頓視作同一個人,才能真正覺出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

關於蒂姆·波頓的故事我們聽了很多,從小孤僻而怪異,喜歡繪畫和電影,最迷戀德古拉吸血鬼等恐怖片,之後從藝術學院畢業,得到了迪士尼的一筆獎學金,於是正式從事電視電影行業;

88年以《陰間大法師》正式成名,90年開始和約翰尼·德普合作《剪刀手愛德華》,一代“電影大師”正式崛起

而艾德·伍德呢?

電影中切除了他的成長軌跡,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了他的追夢時期,喜歡自編自導自演,從舞臺劇開始,從喜歡《公民凱恩》開始,慢慢寫起了劇本,多爲科幻恐怖題材,滿懷抱負和追求,卻一直被人詬病是“爛片之王”,奮鬥好萊塢一生,最終死後卻比生前更有名

同樣的開始,卻是不同的人生,當然我們可以說人的結局都一樣,歸於塵土。

只是蒂姆·伯頓對艾德·伍德的感情很複雜,他很欣賞他的執着,兩人擁有相似的境遇,命運卻大不一樣。

而其中,“吸血鬼”成爲了兩人造夢的開端,蒂姆·伯頓真正拍攝吸血鬼電影其實是在成名很多年後的《黑暗陰影》;

但是他和艾德·伍德一樣都因爲貝拉·盧戈西主演的《德古拉》而對電影產生了迷戀之情。

而艾德·伍德曾經有幸和年邁的貝拉合作過,只是那時的貝拉早已日落西山,無人問津。

這是蒂姆·伯頓切入的第二點,好萊塢的生態環境

單看《艾德·伍德》,一個真實人物的奮鬥史,深看卻大有不同,圍繞在艾德·伍德身旁的電影工作者也都是籍籍無名的追夢人,貝拉·盧戈西曾經是一代“哥特電影”的世界巨星,然而進入到彩色電影之後,加之貝拉的年紀已老,好萊塢早已忘了他。

他獨身一人居住在簡陋的房子裏,數年來靠着毒品和藥物存活,名聲的黯淡讓他失去了工作的機會,現如今只能靠着政府失業補助金過活。

而其餘的人呢?

有夢想一夜成名的演員,有失業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有頭腦簡單的摔跤手,有奔赴在片場前線的龍套演員、場記、攝影師,甚至還有一直想做變性手術的男人。

一羣忍受着現實遭遇的夢想家,都渴望在好萊塢混出名堂,但都止步於成功的大門外,或許是和艾德·伍德物以類聚,也或許他們單純被他的熱情所感染;

毋庸置疑的是艾德·伍德樂觀至上的精神吸引了絕大多數陪着他走下去的人。

好萊塢何其殘酷,想要出人頭地,僅僅靠一腔熱血遠遠不夠,這是一個羅馬競技場,有能力與智慧的人才能脫穎而出

艾德·伍德顯然不是,他爲了電影四處拉攏投資,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爛的電影,首映會上遭到所有觀衆的唾罵

儘管如此,他仍然不想清醒過來,他用最樂天的姿態去面對自己的失敗。

而他的人格卻又如此善意溫暖,把貝拉·盧戈西當做自己的父親一般對待,讓他重新表演,陪他去醫院做檢查,在他看來,貝拉·盧戈西一直是巨星。

儘管這是蒂姆·伯頓有意理想化的人物設置,但在這其中,我們全然感受不到他所遭遇的困難和阻礙,蒂姆·伯頓仍然在用一個童話主義的世界構建一個擁有“童話色彩”的人生

這樣詭異而純粹的電影語境使我們忘卻了這個人物的“悲涼”底色,他與電影的緊密聯繫纔是蒂姆·波頓所極力保留的,與現實形成一種巨大的反差,在我們看來,猶顯深刻。

而蒂姆·波頓也一直在保留自己的電影精神,有風格,有衝突性,更有思考的留白

與其說這是一部圍繞“艾德·伍德”所描述的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上個世紀好萊塢的羣像電影,我們可以看到結尾處所有人物的命運走向,有人平凡一生,有人失敗潦倒,有人另尋出路,有人繼續追逐。

我最喜歡的一幕是蒂姆·波頓安排了艾德·伍德與偶像奧遜·威爾斯的見面,他們就在餐廳偶然相遇;

一個正爲拍攝電影籌措資金而發愁,一個正爲自己電影遭遇到控制而憤怒,他們站在同一條線上呵斥着資本主義的操控,艾德·伍德頭一次謙卑且疑惑地問:“你覺得這一切值得嗎?”

奧遜·威爾斯說:“電影開拍了就值得,我拍《公民凱恩》時電影公司非常討厭這部片子,他們沒想到日後這部電影如此受歡迎,但電影值得你爲之奮鬥,爲什麼不在你一生中拍屬於自己夢想的電影呢?”

誠然,一個天才對庸才說的話也和常人類似,但這也是蒂姆·波頓激勵自己的話,也是他從艾德·伍德電影人生中獲得的真理,起初沒人喜歡蒂姆·波頓的哥特風格,但他的堅持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的自成一派

其實哪有什麼天才和庸才呢?

在蒂姆·波頓看來,艾德·伍德和自己,和奧遜·威爾斯一樣,都是熱愛電影和追夢電影之人,他在讚揚艾德·伍德,更間接性諷刺了好萊塢的資本主義;

儘管我們知道這樣的現實無法改變,但夢想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不滅。如果無法堅持,談何夢想,就連“庸才”也都稱之有愧

勉勵自己,也勉勵所有的追夢人。

小彩蛋:奧遜·威爾斯這位傳奇導演爲後世留下了《公民凱恩》這樣的傑作,如果你是影迷,這是一部必然要看的電影。

而今年便由大衛·芬奇執導,劇本由芬奇去世的父親執筆,以奧遜·威爾斯創作《公民凱恩》爲背景,奧斯卡影帝加里·奧德曼主演的《曼克》即將在NETFLIX上線,被視作奧斯卡種子之一;


《曼克》預告

但預測此片觀影門檻不低,如果你還沒來得及看《公民凱恩》,可以一補,也可看《艾德·伍德》作爲聯動,ZY哪兒找,你懂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