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史上最悲涼的一場秋雨,落在李煜詞裏,痛斷人腸

傍晚,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席捲了整座城市。隔着車窗望去,所有的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彷彿成了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一陣秋雨一陣涼,在淅淅瀝瀝的雨聲中,白日的喧囂捨不得退去,裹挾着一顆顆寂寞而多情的心,流向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今夜,有多少人無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雨連綿的日子裏,深藏的記憶總是會沒來由地湧起,讓我們想起那個一直牽掛的人,想起那些念念不忘的事。一直以來,雨都被詩人們當作思念的精靈,回憶的載體。於是,有太多的情感化在了雨裏,融進了詩裏,流進了歷史的長河裏。

獨身孤影伴殘月,一場秋雨一場寒。千年以前,一場秋雨落在李煜的詞裏,化成了史上最悲涼的一場秋雨,痛斷人腸。這首詞就是李煜去世前不久創作的經典名篇《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全詞如下: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在古典詩詞中,“秋雨”是一個很讓人傷感的意象。舉凡有秋雨出現的作品中,總是充滿了傷感、落寞、孤寂、淒涼,例如“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而在李煜此詞中,秋雨又與亡國之痛、家國之思聯繫在一起,越發痛斷人腸。

作上片起筆就極具感染力,“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詩人採用敘述的筆調,說昨夜風雨交加,秋風吹來,帷帳發出颯颯的聲響。簡短的11字,沒有用典,沒有修飾,完全白描化。可是,讀者卻可以從中想象出一幅屋外風雨大作,屋內清冷沉寂的圖景。

在很多人的生命裏,其實都經歷過這樣的雨夜。雨聲越大,人反而越沉靜。對於身爲階下囚的詞人來說,這份“沉靜”中還夾雜着太多的孤獨、寂寞和淒涼,讓人倒抽一口冷氣。秋夜風兼雨,詞人註定要無眠了。於是,詞作接下來就說:“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這兩句意思是說:蠟燭快燒完了,更漏中的水也快流盡了。我卻怎麼也睡不着,只能坐起來斜靠在枕頭上。如此反反覆覆,心緒難平。通過秋雨的渲染以後,“蠟燭”又成爲詞人,抒情達意的另外一個典型意象。其實,在很多詩詞作品中,“燭光”與“徹夜難眠”總是經常同時出現。

蠟燭燃燒了一整夜,主人公也坐了一整夜。這一夜,他很清醒,也很孤獨。他就那樣靜靜地坐着,直到“燭殘”、直到“漏斷”。可事實上,他的內心真的很平靜嗎?一句“頻欹枕”暴露出了他真實的內心狀態:他的心,頗不寧靜。那麼,他到底爲何如此心緒不寧以致徹夜難眠呢?

詞作下片的感慨爲我們道出了答案。起句“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我的一生啊,就像做了一場大夢,所有的往事就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雖然,這兩句是作者個人的一種人生感慨,然而卻表達了一種最普遍的人生經驗:人生短暫,一轉眼就只剩回憶。

李煜在亡國後所寫的詞作,爲什麼能夠引起衆多讀者的共鳴,其實原因就在於此:他往往能夠把個人對於生命的體驗與感受,上升到一種哲學的高度,寫出全人類共有的經驗;此外,詞人用詞精煉,“漫”和“算來”十分傳神,真實地表現了詞人內心空虛、迷惘的狀態。

最後,“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兩句是說:他太清醒太執着,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無法擺脫人生煩惱。所以,他覺得只有喝醉了,走到夢裏,人生之路才能夠平穩,才能夠沒有憂愁。除了夢裏,其他的地方是不能去的。然而,舉杯澆愁愁更愁,醒着時,人生之路難走;喝醉時,人生之路也難走。

整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借一場秋雨的落下,爲讀者塑造出了一個悲哀孤獨的主人公形象。這場秋雨,夾雜着秋風,於寒夜襲來,讓詞人心中深藏的故國之思汩汩湧出,止也止不住,流也流不盡。對於自己的內心痛苦,詞人不假飾,不矯情,用了最平常的詞語,卻達到了撼動人心的藝術魅力,真是令人驚歎。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注: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