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篇 放下手機,立地成佛

班裏有個孩子叫小林,剛開學的一段時間上課聽講還算認真,作業做得也還可以。

這段時間發現小林老是出錯,首先,頻繁地早上上學遲到,這一週才過了三天,他就遲到了兩次;其次,是作業多次完不成;還有,上課無精打采,很不在狀態;跟他談話,他心不在焉,好像什麼也記不住,聽不進去。

看到他的這種狀態,直覺告訴我,這孩子這段時間一定有什麼事兒,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事兒。

給他媽媽打電話,他媽媽接到電話之後,我給他描述了孩子這段時間的情況。他馬上就向我傾訴了她的煩惱:“我家孩子看手機的時候一個樣子,不看時手機的時候又是一個樣子,他整天玩手機……”

聽到孩子的媽媽說這句話,我跟他說:“你別讓他玩手機。”

都是來這句話,我感覺好像非常空,感覺它是飄起來的,不會起到什麼作用。想一想:“誰家大人願意讓孩子玩手機呀?肯定是孩子自己想玩,家長管不了!”

果然,他媽媽說:“我不讓他玩兒,不行呀!他不停的找我要手機,再說他在家不讓他看手機,他沒事幹。”

直覺告訴我,這孩子玩手機不是一天、兩天的了。於是,我讓他媽媽來學校,談一談怎樣來處理這件事。

下午到了約定的時間,我看到的是一位非常時尚的媽媽。這位媽媽一見面都說孩子這好,那好,說了一大堆,全是孩子的好,絕口不提手機的事兒。

我問她:“你能管住你自己的手機嗎?”

聽到我這樣問,媽媽猶猶豫豫,吞吞吐吐,好像對這件事情有難度。

我跟她講:“我知道你很愛孩子,但你對他百依百順,這不是愛,這是害。”

“如果你管不住你的手機,那我們學校真的也沒有辦法再去管教他了。因爲他上學沒精打采,整天遲到,而且課堂上根本沒有心思聽講,不聽老師的話,整天違反紀律,根本就上不成學。”

聽我這樣一說,他媽媽急了說:“我晚上可以把他送到輔導班,不讓他見我,也不讓他看到手機,慢慢的去掉他的癮。”

這樣的辦法是不治標不治本的,問題的根本在於這位年輕的母親,我告訴他:“我給孩子講,手機是媽媽的,你要用了要問媽媽借,媽媽讓你用了你再用。”

“要讓孩子認識到,手機是大人的,不是他的。而且玩手機沒有好處,影響學習。”

但是這位母親,就是捨不得這句話。

現在手機有指紋鎖,有密碼,有各種各樣的開機安全保障,我想:如果媽媽把手機好好保管起來,孩子根本就接觸不到手機,或者孩子的玩手機的行爲會是可控的。趁現在孩子沒有太上癮,可以慢慢的讓他改掉這個習慣,如果後面日積月累,孩子玩手機的習慣頑固了,就真的離不開手機了。

但是,這位媽媽說:“孩子是家裏唯一的男孩。”意思是自己太嬌慣他了。

像這樣家長不加約束,放縱的態度,很容易讓孩子從玩遊戲到沉迷手機!

近年來,因手機引發的連鎖悲劇,也是屢見不鮮。

杭州濱江一小區,一名15歲的初三女孩從19樓墜下,落在三樓陽臺上,當場死亡。警方認定爲自殺。事發前,家人發現女孩又在玩手機,提出反對意見,雙方發生爭執,隨後女孩跳樓身亡。

河北廊坊市,一名13歲女孩很晚還在玩手機。母親一怒之下,將手機給摔了,女孩帶着20多塊錢離家出走。

安徽池州青陽縣,一名16歲的中學生,被沒收手機後和母親發生爭吵,隨後女孩離家出走,跳入附近4米深的河水中,心生悔意,呼喊求救,被及時趕來的消防員救出,僥倖脫險。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一名初二的男生因成績不理想,被父親沒收了手機。索要無果後,孩子跳樓自殺。兩天後,無法忍受喪子之痛的母親,也跳樓自殺。

河南正陽縣,一位初二少年因玩手機被父親批評,一怒之下喝了家中的農藥,在醫院搶救一週仍昏迷不醒。這個農民之家,本就因女主人身患腦瘤一貧如洗,兒子的服毒讓這個因病返貧的家,更雪上加霜。

一條條觸目驚心的新聞中,作爲始作俑者的手機,都以主犯人的身份,被置放於標題之上!

是手機,將花季凋零的孩子和絕望悲痛的父母陰陽兩隔!是手機,將逃學厭學的情緒和恐慌不安的氣息四處蔓延!是手機毀了我們的這一代和下一代!

“在各種契機上指責教育,把所有的事都和教育、學校管理聯繫在一起”。而事實上,學生沉溺手機這件事,和學校關係不大,而和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在她的日常案例中,幾乎80%以上問題的產生,都與手機相關,不僅包括學生,也包括家長,“解決問題一定要追根溯源,學生手機成癮,首要原因就是父母的‘帶頭作用’。”

  不讓學生手機成癮,家長應該怎麼做?

  首先

  家長要先放下手機。“很多孩子跟我投訴,媽媽天天逛淘寶,爸爸天天刷新聞,爲什麼你倆玩手機,我就要寫作業。所以,你自己要和手機保持距離”。

  其次

  家長要成爲可以和孩子聊天的有趣的人。鮮活的人與人的互動,才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在有品質的溝通中感受生活的多樣和有趣。

  再次

  創造更多孩子與同齡人互動的機會。家長帶着孩子接觸更多的娛樂活動,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結識更多的同齡人,建立起真實有效的人際關係。

  最後

  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可以通過生涯規劃幫助孩子明白成長的方向。“有的孩子沒有目標,渾渾噩噩,生涯規劃可以讓他樹立持續的學習動機。當孩子渴望學習的時候,家長就能和他進行有效約定,比如,寫作業和睡覺的時候,就把手機放到客廳,當然家長也要承諾不偷看”。

  手機承載孩子身份認同的需求,成爲過激言行的觸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