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在動機》中得的啓發

讀《內在動機》的第21天,這本書我看得很慢,因爲每天都能在書中獲得一個新知識。

本書作者是愛德華·L. 德西,社會心理學界知名的學者,他和合作者理查德·瑞安共同提出的自我決定論,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獎勵是激勵行爲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因此在心理學領域影響很大,而該理論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內在動機。

什麼是“內在動機”呢?拋開一切浮雲遮目,看到你的本心究竟想要什麼?“支持自主”我理解爲我們通常所說的“做自己”,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做自己”呢?這本書就在不斷告訴我們答案。

1.處在優勢地位的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實際行動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它們決定着那些被監督、教育或者照顧的人是否會有效自我激勵,而且,事實上它們還決定着後者是否會增強自己的自主與真實。

這個觀念啓示我們以後教育孩子,不是按照一貫的外在獎懲激勵他們。激勵孩子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如何激勵自己。

2.關於試驗索瑪拼圖的研究結果:一旦人們開始獲得獎賞,就會對這項活動失去興趣。然後,當沒有獎勵時,他們的表現就大不如前。

這樣一來,人們變得疏離(放棄自己的真實性中的某些部分),強迫自己去做他們認爲必須做的事情。想要理解疏離的含義,一種方法是觀察,當人們與他們的內在動機失去聯繫時、與所有孩子都具備的活力和興奮感失去聯繫時,當人們不再出於活動本身的理由而從事活動時。

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證明了:獎賞削弱了人們的內在動機。看到這個結果是不是特別反現實?對你造成衝擊?

由此可見,找到自己喜歡的事,並且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是多麼重要與難得。

但現實可能存在,很多人分不清是被金錢獎勵激勵,還是內心真正想要的。

3.我的總體立場是反對依賴獎賞、要求、威脅、監視、競爭和批判性評估來激勵人們做出行爲,但是,我也絕不提倡縱容。

怎樣運用標準和界限,使得處於劣勢地位的人能夠在界限之內生活,卻仍然保持一種自我驅動的感覺,從而不失去內在的動機?

試驗結果:支持自主的情形對兒童似乎有解放的作用,而控制的情形削弱了兒童的內在動機。和受到限制的孩子相比,那些感到大人至少能理解他們的孩子,更加富有內在的動力和熱情。

如果我是處於優勢地位的人(母親,老師,上司,或者羣主),那我需要最大限度的給予對方自主選擇,是的,最大限度,不要總是說“不行”“不能”“必須”“應該做”。雖然規則和約束是必須存在的,那麼我可以誠實地告訴他“如果按照你的想法做了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給對方選擇的權力,認識到他是一個能動的主體,而不是一個被操縱或控制的對象。這樣做,就有可能在不損害個體真實性的情況下鼓勵他肩負責任。

4.其他研究表明,當人們爲了謀求外部獎賞而做事時,和出於內在動機而做事相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低一些。事實上,幾項研究已經證實,將外部控制作爲激勵策略時,人們在任何需要智慧、深度專注、直覺或創造力的活動上的表現,都可能打一些折扣。

只要施予了外部的獎懲制度,對於一個人的內在動機都會收到影響,而且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下降,體驗到做事的過程中心流的感受也會降低。想到播客中聽過的一個問題: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喜歡某件事,那麼你就徹底想清楚,假如做這個事不能得到任何利益,那麼你還會繼續嗎?

5.與內在動機相關的“獎賞”是當一個人自由地從事目標活動時自發產生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因此,感覺勝任這項工作,是人們內在滿足感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感到自己效率頗高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滿足,甚至可以成爲你終生事業的主要動力。

一個人不是做到最好纔會有勝任感,只要在自己的賽道上全力以赴,感覺到努力,就自然會產生勝任感。

6.沒有自主意識而僅僅感知到勝任或者遊刃有餘是不夠的,因爲,只是成爲勝任感的傀儡,並不能滋養人性。

假如我們做工作,在自己的全職範圍內做到遊刃有餘,能感到勝任感,領導和同事的信賴和誇讚。但是,總是無法決定和自主安排自己的事務是不夠的,對於獲得幸福感和完美人生是欠缺的。因此,這也是爲什麼事業發展和規劃必須具有上升通道。要良性發展自己的身心和事業,都要求我們最終爭取到足夠的自主性和勝任感。

7.人們不僅需要勝任和自主,還需要在感受到這種勝任和自主的時候感受到與他人的聯繫。我們稱之爲聯結的需要,即愛與被愛的需要,關心與被關心的需要。

獨立,意味着爲自己做事;自主,意味着自由行動。因此,我們每個人可能並不是同時獲得了獨立和自主,也有可能都獲得了。有或許獲得的獨立和自主的程度不完全,比如青少年。

獨立或許自主如果是受到相對控制的,那麼有可能會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常的聯接。比如一個人被逼獨立,成長過程感到孤立,可能對他人的信任感上會相對缺失。

獨立的反義詞是依賴,依賴也分自主與受到強迫與控制的,產生我們感到自主的依賴是健康的,自然的,有益的。比如愛上了一個人,有時不由自主的想去依賴對方,同時也希望對方在需要的時候依賴你。此時,依賴是對聯結的需要,與愛相互交織在一起。

8.在相互依賴的過程中,每個人都依賴對方,但每個人都保持着他的自主、完整,以及自我意識。

一段成熟的親密關係,爲對方付出而不期待任何回報,不是作爲伴侶應該如何去做的內攝的信念,而是發自內心的想付出。自由的付出和拒絕付出,不以犧牲自己爲代價。成熟的關係可以向對方提要求來滿足自己,同時也完全相信,如果對方不想付出,就直接自然而然的拒絕。完全是出於真實的自我,雙方無負擔。

9.外在目標:成爲富人、名人、魅力四射的人(金錢帶來權利和物質財富,名聲爲創造財富與提升地位提供機會,美好的形象讓人們有機會成爲迷人的人,獲得推銷自己的機會,贏得人們的關注)讓人們關注自己擁有什麼,而不是關注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10.注重教養的、支持自主的父母,其孩子更有可能整合外在價值觀,但是,並不是所有責任都在於父母。如果整個社會着重強調物質主義,那將成爲促進我們孩子(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平衡的巨大障礙。

給自己施加壓力、強迫自己行動,或者覺得自己必須做某事,這些都在削弱自己的自主。

其實小時候學校會引導大家做貢獻,幫助他人等這樣的價值觀,孩子們也樂於接受。如果父母支持自主,教育孩子更注重陪伴,那麼對於樹立內在和外在願望會更好的達到平衡。

社會如果更加強調和宣揚外在物質的追求,也會阻礙我們形成內外價值觀的平衡。

越是給自己施加必須做成某件事情的壓力,越是做不好,削弱的是自主,是內在動機。

11.支持自主,我們能做什麼?

提供選擇

分享我們的權力,不論是家庭成員還是工作夥伴,讓每個人都能參與決策。有些任務必須在工作中完成,有些科目必須在課堂上講授。但幾乎總是有一些空間來決定該做什麼。

人們如果參與到關於做什麼的決策中,便會更有動力、更專注於任務,以確保出色完成任務。

如果有人一直得不到自主選擇,當他獲得自主時會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他們多半是適應了被控制,害怕選擇錯誤,受到不好的評判等。

12.支持自主,我們需要設定哪些界限?

支持自主,並不意味着縱容和不負責任,這對於教育孩子跟人際交往都非常重要。給孩子和學生設定界限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告訴他們,生活中充滿了選擇,每個選擇都有它的後果。

1.首先設定自己的界限,制定自己的規則,自由是建立在相對範圍內的,這樣才能獲得尊重。

2.當受到界限約束的人理解設立界限的原因時,他更有可能接受界限,不至於感到被界限困擾。例如告訴孩子不能罵人,亂扔垃圾的原因,而不是命令或指責他們。

3.當我們被告知必須做什麼以及必須怎麼做時,鼓勵思考爲什麼要求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去做,這可能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解決任務,當完全明白爲什麼某件事很重要時,會更加願意自主地去做。

13.支持自主的特點:提供其他人可能無法獲悉的相關信息,給出建議或要求的理由,承認對方的感受,儘量減少使用控制的語言和態度。

14.開放和自主的人際特點非常重要,根據本書的研究,想要向上成爲一個優秀的不管哪個行業的頂級人才都具有支持自主的特徵。包括做父母也一樣。我們應該學習一個重要的能力:如何在邊界範圍內,提供更多的自主選擇和支持。

15.有些人在經歷了充斥着壓力、混亂、虐待或忽視的成長環境後仍能取得令人欽佩的成就。爲什麼有些人能夠在這些環境影響下做得相當好?

不管是誰,如果孩子能夠吸引某個真正相信他們的特殊人物的持續支持,就可能會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我們曾經總會看到一些名人傳記書籍或者影視,在一些偉人的成長環境或許非常艱苦和悲慘,但可能會遇到對他們影響很大的老師或貴人,非常相信和支持他們。就像小狗錢錢裏面的吉雅遇到那位丟狗的富人先生,對她的幫助令人羨慕,也確實對吉雅快速入門理財學習起到了極大的幫助。反過來吉雅因爲先生的支持自主行爲,對先生也是非常信任,再遇到難題回求助於他。

經研究表明人生遇到這樣一位支持和相信自己的老師,互相產生積極的影響,真的會有改變人生的作用。

我不是一個對自己的內心動機非常明確堅定的人,一直也很想成爲那種“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且如何做到更大程度的“做自己”的人。在這本書中,我瞭解到成年人內在動機的缺乏是由於哪些成長因素的影響,我們如何做才能保護和激勵自己的內在動機。

這些思考和問題,也在不斷啓發我今後教育後代,以及與家人如何相處,只有我們自己互相給予支持和尊重,才能保護好可貴的內在動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