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所有燦爛,原來終需用寂寞來償還” - 草稿

一部作品好與不好,別人說了不算,“爲愚民而寫作的人,反而常會大受歡迎。”靈魂的毒藥並非開玩笑,打開大師【喬萬尼奧裏】的《堂吉訶德》或者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亦或者【毛姆】《人性的枷鎖》都可以看到一些受低級趣味所荼毒的靈魂,多麼的可怕。而一部好作品類似【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或者《暴風雨》【雨果】的《悲慘世界》【高爾基】的《大學》【魯迅】的《阿Q 正傳》亦或者【沈從文】的《邊城》太多太多,拯救靈魂於凡俗的火焰之中引導生命找到新的航向,探索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熱愛文學的人,也會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好的作品往往有共通之處,比如西方的《聖經》西方古典的《神曲》遠古一些的《荷馬史詩》中國的《易經》兩漢的《春秋》盛唐傳入的《佛經》等等,這些大成的智慧寶藏,都在探討人的本質及其內在的世界《莊子》更是探討了整個人類社會,問這個社會的存在是否有價值,返璞歸真由繁入簡最終探索生命的奧義。

作爲拉丁美洲近代以來最著名的大師,【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也沒有逃脫探討這些“俗流”的命運。從各個方面來看,這都是一部宏偉的鉅著,“變現實爲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寫作手法,諸多文化的融合,傳說與經歷的交織看似一鍋大雜燴卻煮出了舉世矚目的珍饈佳品。

宏觀:整部作品探討了三個問題。第一:“人更接近於人性還是獸性”作家大多在探討,人類上層高級的精神文明,很少有人想起,人會有異味也會有流感,需要喫喝拉撒動物有的人都有,我們也是動物,曾經在非洲大草原上追捕逃竄的羚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得以進化,但是體內仍然留存着原始的獸性,大師在作品中進行了探討,當然一部文學作品不會進行學理性探討,而是演繹爲“表現性”探討,“再現、表現”也是文學的比較原始也比較高級的形成方式。

《聖經、創世紀》“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爲自己編作裙子”這是《聖經》的原文,其表面的意思是人類不聽話,偷食禁果的故事,而背後的內在含義應該不言而喻了,那就是人具有“先天”和“後天”的區別。先天的人是純粹的,良善的而後天的人是帶有邪惡成分的,事實是天主教以及新教都具有靈和肉的分別,在作品中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其實就是人更接近先天性還是後天性,而且這個問題還拓展出很多的問題,並且得出了結果,這就是大師的高明之處。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這是第一代布恩迪亞家族的人,也是馬孔多的創建者之一,也就是在這個人身上,可以看到原始性以及理性的融合交織。從他們出生的部落離開,創建新的城鎮其理由是有鬼魂驚嚇到他以及家人,這裏作者使用了很明顯的“再現式”寫作,再現了人類因爲生存以及一些理由而走向世界的那種攀登與勇敢的精神。同時他身上也有主動探尋的動力,這是神賦予人的最可貴的東西,‘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明顯特徵就是,人具有毅力。’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個極富創造性的人。他從吉卜賽人那裏看到磁鐵,便想用它來開採金子;看到放大鏡可以聚焦太陽光,便試圖研製出一種威力無比的武器;從吉卜賽人那裏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通過實驗認識到“地球是圓的,像橙子”而和他有所區別的是小鎮上的其他人,他們只擁有着最原始的力量,只會因爲生存和繁衍而爲之操勞所以第一代布恩迪亞陷入了孤獨,原因是在璀璨的世界中這裏的人卻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生活,愚昧無知充滿了落後的氣息。這也映射出作者的心思,可以看那個時代的歷史“千日戰爭”上層的統治者中,喪失良心的比比皆是,沒人會去憐憫底層的人民,而人民們卻不知道深陷迷濛的沼澤。最經典的語錄莫過於阿爾卡蒂奧和妻子說的話,這是在他們尋找與新時代連接的捷徑失敗時說的,“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並且痛心的給出了結論,“咱們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咱們會在這兒活活地爛掉,享受不到科學的好處了”

但是大師畢竟是大師並沒有流於凡俗,這個問題只是一個開端,人應該遵循原始的狀態,還是追尋新的道路不斷前進?這纔是問題的根本,而且大師還用了一些奇幻的手法,融合了幻想與傳說進行思考。其中人性是最先思考的,人就因爲有了上下層關係有了文明所以纔出現了因爲權利而迷失的人,文中原話“你那麼憎恨軍人,跟他們鬥了那麼久,琢磨了他們那麼久,最終卻變得和他們一樣。人世間沒有任何理想值得以這樣的沉淪作爲代價。”以及後來馬孔多迎來火車作者的感慨“這列無辜的黃色火車註定要爲馬孔多帶來無數疑竇與明證,無數甜蜜與不幸,無數變化、災難與懷念。”無辜的是科技,而隨之而來的有很多的東西,是福是禍並沒有明確的解釋。

接着來的是更深一層次的思考,就是“先天性與後天性”的思考,這就像“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碰撞一樣故事中有布恩迪亞家所有的人都帶有的孤獨命運這一先天性論據,以及布恩迪亞家的人受環境影響而成爲不同的人的論據。似乎在大師的腦子裏有無數影子,有的人說我們生來便無法逃脫孤獨,而有的人說孤獨是因爲環境帶來的。表現最明顯的是第六代,“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和第七代“奧雷利亞諾”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她並沒有顯現出前幾代那種癡迷以及孤獨,而第七代博學的“奧雷利亞諾”卻陷入了孤獨,只因爲環境影響,經過一代代的表現進行探討究竟是環境影響了人,還是遺傳影響了人,當然就像所有永無止境的探討一樣在作品中也沒有給出答案,最後表現爲迷迷糊糊,這也是該部作品的一大特點。著名的品評家說這是出自“八歲”兒童之手馬爾克斯也頗感欣慰覺得這是很棒的一個理解。這麼探討的一個最大原因就是想知道人與人爲什麼會有那麼大不同,文中還有很多種探討方法。

第二個問題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之上,是第一個問題的終點,問人應該保持原樣還是不斷探索馬爾克斯是這樣回答的,那是人類的宿命。前面的問題都充滿了假設以及想象,天馬行空而這個問題確是已經存在的事實。人類在不斷前進,即使歷史之上充滿罪惡人類依然活了下來,而且還在不斷前進。

探討的問題是時間空間與人的關係,空間就是我們生存的世界,時間與空間是怎樣的關係,人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當然這是一部以“魔幻現實主義”爲主色調的作品當然不會去探討哲學的那個“時間、空間、人”結合歷史西方稱爲“古典”主義的這個東西來看,所有的生命都生活在這個空間中。在作品中也有體現,“生死隔離”在作品中是沒有這個東西的,這是印第安文化之一也是作者用來探討的論據之一。

我們死後會去哪裏?死後還有意義嗎?“那是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最終,他還是想了起來,驚訝於死人也會變老。”這是書中的原話,這個探討有什麼價值,其價值就在於從歷史演變的角度來看我們人只要有價值,死後依然有價值,而且尋找死亡的真相也是人類從誕生之初便一直在做的事爲的是讓人不懼怕生死,不懼怕前進,不懼怕未知的事物,以圖用這樣的形式讓人們認識死亡,然後擺脫現實的迷茫。這是一個天真又具有創造性的方法,解決問題應該從根本解決被演繹的淋漓精緻,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可以改造空間,時間也會承載我們創造的價值去向遠方,留下的只有空間中不變的法則,在時間與空間中沒有永遠具有價值的人,那爲什麼還要懼怕生死?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死亡的意義又是什麼?我想這是馬爾克斯對於他見到的世界的思考,也是給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什麼是宿命人類會不斷向前就是宿命,人會遵從對未知的渴望,不斷向前這也就是爲什麼作品中的名字在七代人中不斷出現的原因,“表現”着人類的這一特點與宿命,然而優秀者在時間的長河中留下名字,那麼猶如馬孔多的人又該怎麼辦?默默無聞者的生命意義又在哪裏?《朗讀者.生死朗讀》說‘審判的只有那麼幾個人,我們知道自己的罪惡嗎?我們身爲工人的父母,年邁的老人知道罪惡嗎?’這也表現了對當時政權的批判與嘲諷不是所有人都渴望權利與慾望,人們希望的更多的是安穩的生活與平靜的日出。而不是戰火紛飛。在【馬爾克斯】的作品類似《混亂時期的愛情》以及《迷宮中的將軍》等等作品中都有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對無能當權者的厭惡。

第三個問題是在前兩個問題之上總結出來的,探討的是當下,其實作品的色調也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味道,當下探討的是既成的事實。什麼樣的東西才能拯救這個時代的人,答案是孤獨的領導者幾乎所有偉大的領導者都是孤獨的思考者,在經歷了理想的幻夢歷史的總結之後給出了一箇中規中矩的答案,這個時代缺少孤獨的英雄,所以有了“生命中的所有燦爛,原來終需用寂寞來償還。”也有了書名《百年孤獨》以及最後的結局這座經歷七代人的房屋被《聖經》中所記載的大風吹垮,以及總結“羊皮捲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只有這樣纔不會再有承載這個時代風貌的人出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